雙11背後,電商和實體店都不容易
2018/11/13
中國的網購規模仍在增長。在「雙11」商戰中,阿里巴巴集團創下歷史最高成交額,達到2135億元。網購衝擊著超市等實體店舖,在顯示個人消費動向的零售業銷售額中佔比超過20%。在消費結構變化的背景下,電商與實體店舖合作的趨勢也在擴大。
![]() |
雙11當天交易額創歷史新高(12日,上海) |
「買到了六五折的洗髮精、八折的涼鞋」,上海市一位40多歲的男性心滿意足地説起雙11的「收穫」。阿里巴巴這一天的快遞量超過了10億件。這相當於日本一年快遞量的四分之一。約18萬個品牌展開商戰,日本超過美國成為進口商品暢銷排行中的首位。據悉紙尿褲、化粧品和健康食品十分暢銷。
在中國,網購的存在感正在迅速提高。2018年1~9月中國網購銷售額整體同比增長近30%,達到6.2785萬億元。佔零售業銷售額的比例已達到22%。日本、美國的網購比例均被認為在個位數水準,中國的較高比例顯示出消費者偏好網購市場的心理。
另一方面,消費者正在遠離實體店。在雙11這天傍晚,上海市內的家樂福超市裏顧客很少。
大型實體店相繼關閉
家樂福1990年代進駐中國,以低價格為賣點開設了很多大型超市,生意曾經十分火爆。網購普及後,家樂福一下子失去了競爭優勢,2015年關閉了大型超市等約20家店面。近來店面數量也在繼續減少。
此外,中國的老字號百貨店新世界百貨也在2016年相繼關閉一些店面。作為高額消費代表的百貨店也未能在與網購的競爭中取勝,2016年新世界至少關閉了百貨店等70家大型店舖。
由於網購崛起的影響較大,2018年9月的零售業銷售額在除去網購後僅小幅增長。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消費結構從實體轉向網路的變化,有分析認為這給就業造成不良影響。
推動網購擴大的是智慧手機的普及。智慧手機的電子支付操作便捷,而且商品不僅能配送到城市地區,也能送達農村地區,十分便利。此外,品質和安全性好的日本商品在中國很受歡迎。比起實體店,網購中商品種類更齊全,能夠容易地買到全球的各種商品,而且價格也相對便宜,這些因素也推動了網購的增長。
![]() |
不過,網購也開始浮現出陰影。阿里巴巴2018年雙11成交量雖然同比增長26%,但增幅較2017年的39%放緩。網購快速普及,難以指望新顧客以從前的規模從實體店舖流入網路,這是增幅放緩的原因之一。
電商與實體店合作
近來,電商企業向超市和百貨店等實體店出資的情況接連出現。例如,阿里巴巴力爭實現結合網路和實體店的「新零售」業務,強化以零售店為「倉庫」、將店面出售的商品配送至消費者家中的戰略。不斷擴大與超市及百貨商店等店舖的合作。生鮮食品等從下單到配送僅需30分鐘。
這一網購動向也與中國消費低迷有著一定關係。其背景是中美貿易戰導致經濟前景不明朗。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7~9月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實際增長率較4~6月下降0.2個百分點。GDP增速連續2個季度下降,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開始體現在中國經濟中。在前景不可預測的背景下,電商的生存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局面。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田直樹、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