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真的高枕無憂了嗎?

2019/07/31


     中國最大通信設備廠商華為技術雖然受到美國的制裁,但業務仍在持續擴大。7月30日發佈的2019年上半年(1~6月)銷售額同比增長23%,達到4013億元。從5月起受到美國的制裁,影響還比較輕微,在中國的智慧手機銷售和新一代高速通信規格「5G」相關通信設備的銷售額顯著增長,業績擴大。有觀點認為,制裁帶來的影響要在年底之後才會真正顯現。

 

     「五月份之前,華為收入增長較快,‘實體清單’之後,因為存在市場慣性,也取得了增長」,在位於廣東省深圳總部召開的業績發佈會上,華為第二號人物梁華董事長強調了逆境下華為的出色財報數據。

 

 

      美國商務部5月15日對華為啟動了事實上的禁運措施。華為被事實上禁止與美國企業進行貿易往來,作為主力業務的通信設備和手機上配備的軟體及半導體採購受到了限制。多數觀點認為,此舉將給華為的經營帶來重創。

 

      華為首席執行官(CEO)任正非在6月下旬就佔到該公司智慧手機銷量約一半的海外銷售(約1億部)表示將比今年減少40%,認為年供貨量將大幅減少約4000萬部。

 

       不過,從此次發佈的上半年業績來看,美國制裁的影響還不算大。上半年華為智慧手機銷量為1.18億部,同比增長24%。特別是中國銷量快速增長。由於受到美國的制裁,「反而造成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購買華為手機」(廣東省的一家銷售店負責人)。

  

      美國調查公司Canalys的統計顯示,華為4~6月佔中國智慧手機供貨量的市佔率為38%。較1~3月的34%增長4個百分點以上,創歷史新高,「美國制裁加速了華為在中國市場的增長」(Canalis)。作為主力業務的通信設備的5G相關訂單也在中國和歐洲出現增長,已經與全球50家主要通信運營商簽訂5G合同,供應15萬個以上的基地台,為銷售額增長做出了貢獻。

   

     不過,僅憑這一點還不能解釋為何業績堅挺。多數觀點認為美國的禁運措施效果有限,「制裁實際上並未給華為帶來嚴重影響」(華為的零部件供貨商)。

  


   

       美國商務部的禁運措施具體是指,某廠商想向華為供應産品時,美國自有的技術在整個産品中的佔比按金額換算如果超過25%,將禁止交易。根據這一要求,美國企業幾乎有一半的交易受限。不過,實際上影響並沒有那麼嚴重。

    

      實際上,美國半導體巨頭美光科技就曾表示,「部分供貨可以合法地重新啟動」,6月重新啟動了臨時中止的對華為供貨。雖然詳細的理由沒有公開,但業內相關人士等認為「可解釋成美國企業在美國以外其他地區生産的産品不在制裁對象範圍內」。美國半導體大型企業英特爾據説也以同樣的解釋,一直持續向華為供貨。

 

      半導體設計大型企業英國ARM Holdings儘管口頭上表示「遵守美國的規則」,但實際上大部分交易仍在持續進行。

 

廣州的華為專賣店

 

      另外,日本、台灣等眾多華為供應商也只是在美國剛啟動禁運措施時暫停過零部件供貨,但隨後就給出沒有違反「25%規則」的解釋,恢復供貨。

   

      圍繞美國出台的25%規則,會將美國企業在半導體製造裝置方面對製造業的貢獻視為「源自美國」的技術,以此來判斷是否達到規定數值。不過現實狀況是各企業都認為沒有達到這一數值,均不在美國制裁對象之列。

   

     多數觀點認為,儘管如此,華為今後的業績在年底前出現減速。

  

      最大的障礙是向華為智慧手機提供「安卓」作業系統(OS)的美國谷歌的應對。就算華為從美國企業等採購大量零部件,生産出智慧手機,如果最終無法配備安卓系統,至少習慣安卓應用的海外銷量會大幅減少。對業績的影響必然存在。華為的庫存雖説年內比較充足,但業界內越來越多的人對年底開始的業績惡化表示擔憂。

   

      7月30日在中國上海重新啟動的中美部長級貿易磋商上,放寬對華為的制裁也成為主要議題,前景極不透明。

    

     7月30日的業績發佈會上對於今後的預測,梁華董事長也只是表示有自信。避開了戰略預測,只表示相信在克服短期困難和挑戰以後,華為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上尚志 深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