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科技摩擦誰能勝出?
2019/07/12
關口和一:6月26~28日,亞洲最大規模的移動行業展會「MWC上海2019」在中國上海舉行。全球500多家公司參展,其中引發最大話題的是新一代通信標準「5G」。6月初中國政府剛剛發放了5G牌照,因此在會場裏「5G」隨處可見。
![]() |
在MWC上海發表演講的華為副總裁胡厚崑 |
另外一個話題則是華為技術所象徵的中美高科技摩擦。在日本,華為的困境被廣泛報道,但從中國國內來看,卻是另一番風景。
在開幕首日舉行的華為新聞發佈會上,面向超過100名記者,華為副總裁胡厚崑樂觀地表示,雖然來自美國企業的零部件供給受到制裁,但從日本等地採購在法律上是沒問題的。他強調將通過分散供應企業來將風險控制在最小限度。針對手機軟體的升級等,胡厚崑表示包括自主開發在內,華為有能力應對。
由於美國政府事實上的禁運措施,華為的便攜終端銷量被認為將減少4000萬部,相當於全球供貨量的2成。但胡厚崑表示並不特別擔憂業績。這是因為雖然在媒體上終端業務受到的關注很高,但考慮到今後5G市場的增長,反而能期待基地台業務推高整體業績。
5G市場的主要供應商除了華為之外,還有芬蘭諾基亞、瑞典愛立信和南韓的三星電子等,但華為最先啟動5G技術開發,相關專利也掌握了2成以上。華為的另一個優勢是從終端到基地台一家企業能實現全線供貨。由於建設成本低廉等原因,馬來西亞等積極表明採用華為設備的國家不在少數。
實際上,觀察華為的銷售收入構成,雖然終端收入佔到近一半,但4成以上來自基地台業務。如果加入有望因5G增長的對公業務,B2B業務將超過一半。
從華為在各地區營業收入來看,一半以上是中國國內需求,即使算上加拿大和南美,美國市場也僅為6.5%。
也就是説,華為原本在北美的基地台業務的規模就不大,即使受到美國政府的制裁也不痛不癢。當然,此次問題的政治色彩濃厚,其他歐盟各國今後如何行動難以預料。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