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立訊正在成為「第二個鴻海」
2020/06/28
涉足電子産品代工服務(EMS)的中國立訊精密工業(簡稱:立訊)正在快速增長。立訊是同行業最大企業鴻海精密工業(簡稱:鴻海)的前員工創建的新興企業,但在總市值上已超過「本家」鴻海。在業務方面,圍繞來自美國蘋果的訂單,立訊正在成為威脅鴻海的存在。
「工作要多少有多少。還能加班」,6月上旬,在立訊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的工廠,負責招聘的員工介紹了興旺的狀況。在新冠病毒的影響下,周邊很多生産出口産品的工廠減少招聘,立訊的強勁勢頭顯得突出。
![]() |
增長的原動力是美國蘋果。2011年,蘋果與立訊在一部分零部件領域啟動交易。立訊目前的迅速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2017年獲得無線耳機「AirPods」的生産訂單。該公司深受蘋果的信賴,2017年蘋果首席執行官(CEO)提姆·庫克到訪江蘇省昆山市的立訊工廠時稱讚其為「超一流的工廠」。
2019財年(截至2019年12月),立訊的營業收入達到625億元,凈利潤為47億元,均同比增長7成以上。蘋果佔到營業收入的近6成,雖然存在依賴特定客戶的風險,但市場對其成長充滿期待。
![]() |
立訊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的工廠 |
立訊在深圳市場上市,總市值達到400億美元規模,在最近1年裏漲至3倍多。儘管深圳交易所存在投資資金容易湧向潛力股的一面,但同一時期深圳綜合指數僅上漲3成左右,立訊的漲幅突出。
另一方面,鴻海的營業收入為5.34萬億新台幣,僅增長1%。在台灣市場的總市值徘徊在360億美元左右,2月被立訊超越。
立訊成立於2004年。曾在鴻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工廠上班的女性員工王來春1997年自立門戶,通過收購香港企業等創業。王來春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晉陞至課長,這是當時大陸員工能做到的最高級別。
對於立訊,鴻海創始人郭台銘的弟弟運營的企業當初也出資3%。雙方在業務方面關係密切,立訊在上市之前的2009財年,幾乎一半營業收入來自與鴻海係企業的交易。現在擔任立訊董事長的王來春向媒體表示,學習鴻海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增長。
立訊2010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充分利用籌集的資金,相繼收購了中國大陸、台灣、德國的零部件廠商。通過進行垂直整合,提升了附加值。此外,通過收購與蘋果和華為存在交易的企業,成為供貨商之一,告別了依賴鴻海的經營。
此外,或許還有蘋果積極培育立訊的一面。為了降低採購成本,蘋果堅持從多家供貨商採購。如果特定企業在技術方面具備壓倒性優勢,蘋果有時會向其競爭對手提供技術支援。
![]() |
以iPhone為例,自2007年上市以來,鴻海一直獨家負責生産。在2013年以後,台灣其他代工企業也獲得部分訂單,據稱現在立訊也在探討加入生産行列。有分析師指出,如果成功實現,「立訊將與鴻海形成競爭」。
針對今後的生産品類,立訊僅表示審慎評估對公司長期發展有利的産品和業務。
立訊能夠以超越鴻海的速度增長的原因之一是研發投資。研發費佔到其營業收入的約7%,有分析師指出,「這明顯高於行業平均水準」。一方面,鴻海僅為2%。
此外,立訊的行動也很迅速。鑒於中美摩擦,蘋果面臨重組供應鏈的課題,在此背景下,立訊2019年開始擴建越南生産基地。決定投入2.5億美元,向越南當地法人增資以及設立新公司。鴻海也在各國擁有工廠,但面向蘋果等的主力産品仍大部分在中國大陸生産。
對於立訊的看法,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5月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表示,立訊就像早期的鴻海,而鴻海面對競爭,會隨時保持危機感,不會擔心任何挑戰,鴻海會跑得更快,拉大差距,讓對手追不上。
鴻海的郭台銘憑藉「行動迅速者取勝,而非規模巨大者」這一理念,以一代人的時間建立了巨大代工企業。中國大陸的「迷你鴻海」——立訊正在以相同模式發起挑戰。
立訊精密工業:電子産品代工(EMS)企業,在用於智慧手機等的連接器領域具有優勢。在中國大陸和越南設有主力工廠。截至2019年底的員工人數為13.7萬人。創始人王來春擔任法人代表的企業持有4成以上股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上尚志 廣州,伊原健作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