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中美科技獨角獸企業

2020/07/22


  在新冠疫情仍在持續擴大的背景下,以中美為中心強有力的初創企業不斷誕生。在疫情擴大至全球的今年4~6月,新增了22家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在疫情推動社會和企業活動發生改變的利多因素下,支援業務線上化等新常態的「新冠科技(解決疫情引起的各種問題的技術和服務。包括雲服務、電子商務、治療藥和疫苗等)」企業正在崛起。

       

  「最近幾個月,家庭和工作的界限變得模糊,用戶前所未有地增加」,4月估值達20億美元的美國獨角獸企業Figma的首席執行官(CEO)迪倫·菲爾德這樣回顧。Figma提供的服務可以讓多人同時設計智慧手機APP的操作方法等。原本面向設計人員,但在螢幕上畫圖後遠端加以説明等視覺方面的功能得到積極評價,在家辦公的公司職員的利用也在增加。

   

      

  美國調查公司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20年4~6月(二季度)有22家企業新成為獨角獸。與2019年各季度的30家左右相比有所減少,但比1~3月增加3家。按國別來看,美國為13家,中國為3家,合計佔到7成。中美不斷進行創新,正試圖領導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新世界。

    

  新成為獨角獸的企業所屬的行業明顯改變。從2020年的排行榜前列來看,除了網際網路和軟體相關領域有5家企業之外,還有基於雲平臺的數據管理與分析、電子商務(EC)等防止感染擴大、有助於提升生産效率的行業。上年同期排在前列的物流相關行業和旅遊等行業的獨角獸銷聲匿跡,企業在新冠疫情局面下的增長力出現分化。

   

      

  在中國也如出一轍。5月成為獨角獸的中國健身應用Keep的註冊人數達到2億人。這款APP具有播放鍛鍊視頻、記錄運動狀況、就餐指導等功能,兼顧了感染預防和增進健康。生鮮食品電商「叮咚買菜」在上海等城市地區拓展生鮮食品電商業務。下單後最快29分鐘送到,在外出受限的局面下,訂單出現激增。

   

  此外,疫情還明顯改變了投向初創企業的資金流向。6月成為獨角獸的美國Postman為將軟體聯繫起來的「API」的技術開發提供支援。該公司副總裁Nick Tran表示,「大量工作轉移至網上,將軟體聯繫起來的技術變得重要」。風投基金認為該公司在疫情局面下的增長空間巨大,紛紛提出進行投資。

     


     

  中國運營科技資訊網站的36氪控股的統計顯示,在中國初創企業1~6月融資額排名前50中,基因分析和生物醫藥等醫療領域佔到整體的2成。從傳統行業來看,線上房地産仲介「貝殼找房」從騰訊控股等融資15億美元。

 

     

  對初創企業來説,經濟和社會的驟變期實際上是巨大機會。2003年「非典」(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流行時,阿里巴巴集團快速增長。由於外出受限的影響,網購迅速普及。在2008年的雷曼危機前後,優步(Uber)和愛彼迎(Airbnb)等相繼誕生。針對汽車和住房等,這些企業抓住從擁有轉向利用的趨勢,取得了增長的立足點。

      

  目前的新冠疫情也呈現類似狀況。調查公司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4~6月全球風險投資為490億美元,同比減少13%,但面向借助疫情實現增長的企業積極投資的趨勢突出。在中國,資金流向有潛力的科技企業。在美國,已經形成了民間優秀人才和資金流向擁有革新性技術的企業的機制。因疫情而誕生的中美獨角獸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改變相關産業的勢力格局。   

   

資料圖

      

  另一方面,日本只有3家獨角獸企業,大幅落後於中美兩國。如果無法培育出進行技術創新的初創企業,産業的新陳代謝將無法取得進展,國家的競爭力將不斷下降。日本國內初創企業投資額每年為4千億日元左右。日本Incubate Fund的村田祐介表示,「美國為14萬億日元,中國也超過10萬億日元,與日本不是一個量級」。

   

  日本要打開目前的局面,面臨的課題很多,不僅是資金,還包括放寬限制為無人機等尖端技術開闢道路、構建推動大學研究商業化的機制、培育創業者等。構建政府企業學校攜手推進創新的體制是當務之急。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鈴木大祐,藥文江,佐藤浩實 矽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