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用服務在日本遇到的2個障礙

2020/08/03


     中國最大網約車企業滴滴出行開拓日本市場之路遇到重重阻礙。自2018年進入日本後,該公司已在日本全國25個都道府縣提供計程車搭車服務,但進入7月後已在11個縣停止服務。源自中國的共用服務大張旗鼓地進入日本,但為什麼難以紮根呢?原因是面臨著2大障礙。

       

滴滴在日本通過發放優惠券大力提升搭車APP的知名度(2019年7月)

      擴張戰略遇阻的是滴滴出行與日本軟銀聯合出資的DiDi Mobility Japan(東京中央區)。乘客想通過智慧手機輕鬆打到計程車,計程車公司也想提高車輛運作率,搭車APP恰好將兩者匹配起來,此前存在感不斷提升。不過,7月以來,滴滴已在日本滋賀縣和青森縣等11個縣停止服務。

     

      發放優惠券等吸引日本用戶

  

      滴滴在中國的APP也能直接在日本使用。憑藉這一優勢,滴滴將合作對象擴大到了日本全國的計程車企業。但實際上「入境遊客的使用只有2成」(DiDi的宣傳負責人)。這還是通過發放優惠券等努力吸引日本人用戶的結果。

   

      滴滴的利潤來源是向日本當地計程車企業收取的手續費。一般是按車費的幾個百分點分紅,但如果使用APP的乘客人數難以增加的話,優惠券等投資就等於打水漂。在這樣的情況下又遇到了新冠疫情,人們減少了外出。於是,利用者銳減,手續費收入也難以指望。

   

      在日本實質性漲價

     

      除提供服務的區域縮小外,滴滴還決定向使用者收取數百日元的APP使用費。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這種實質性漲價舉措很容易導致客戶的流失。

   

      滴滴出行是知名的「獨角獸」(公司估價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之一。據美國調查公司CB Insights的數據,企業估值為56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這樣一家企業為何會在日本陷入困境呢?

   


 

      中國的滴滴借助應用人工智慧(AI)技術讓用戶迅速打到計程車,並通過這一服務取得了迅猛發展。在APP走向普及的2015年左右的中國,由於政府對車輛進行總量管控,因此計程車資源緊張。通過智慧手機可以輕鬆叫到計程車的搭車APP轉眼之間走向普及。

    

      日本對搭車APP的需求本身不強烈

     

      相比之下,日本原本就有電話預約計程車的習慣。而且日本城市地區車輛已經接近過剩狀態,巡遊的計程車也很多。與中國相比,對搭車APP的需求本身並不強烈。

        

      法規限制也使得滴滴在日本的經營範圍狹小。在中國司機可以用私家車載客,這進一步增加了搭車APP的使用者,而日本則將以盈利目的的私家車載客視為「黑車」,原則未獲得允許。

  

      實際上中國一開始也對黑車進行嚴格限制。但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指出,在中國「如果社會有需求,政府也也會對法規進行靈活調整」。對於黑車,中國地方政府對駕駛員條件和車輛條件做出具體規定。只要符合規定就可以運營,搭車APP也因此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出行手段。

   

      共用單車也面臨法規壁壘

    

      源自中國的共用服務當中,共用單車也面臨著日本的嚴格法規限制。共用單車可通過智慧手機APP來確認單車位置、解鎖、結算,作為一種便捷出行解決方案受到關注。中國大型共用單車企業摩拜單車(Mobike)2017年進入日本,在札幌市和福岡市提供服務。摩拜單車的日本法人還獲得了日本IT企業LINE的出資,曾力爭積極擴充服務網點。

    

摩拜單車先在外國遊客較多的日本城市啟動服務(2017年8月,札幌市的體驗會)

    

      不過,日本禁止在公共道路上停放自行車的規定對共用單車的發展形成制約。共用單車在中國可以隨意停放,非常方便,吸引了眾多用戶,而在日本需要確保停放場地。為此。共用單車企業不得不與便利店或當地政府等進行單獨談判。由於承受不了時間和成本的壓力,摩拜單車於2019年事實上退出日本。2018年進駐日本的ofo也由於經營困難而銷聲匿跡。

     


  

      滴滴和摩拜面對日本特有的需求和法規壁壘而無法擴大共用服務。不僅是在日本,中國的共用服務企業在海外其他地方也同樣遇到障礙。

   

      中國模式未必通用

      

      滴滴還進入澳大利亞、墨西哥、巴西等國市場,但由於與當地企業的競爭激烈,發展情況未能達到預期效果。ofo也曾經在海外約20個國家開展服務,但也接連被迫退出。與日本一樣,「隨意停放」的經營模式無法在各國通用。

  

      源自中國的共用服務企業面臨的第2個障礙就是在未充分把握對象國市場需求和法規限制的情況下,就把在中國的成功經驗直接照搬到國外。

     

      在海外的苦澀經歷怎樣轉化為經驗,如何借此突破兩大障礙?這將成為中國共用服務企業在世界舞臺展翅高飛的條件。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藥文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