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轉型(中)靠汽車反攻
2021/08/25
4月中旬華為在上海發佈消息表示,將向中國高檔純電動汽車(EV)品牌提供自動駕駛技術等。展示的汽車搭載了各種感測器、軟體、車載顯示器等100多種華為産品。
華為曾多次表示「不造車」,而是通過「HI(Huawei Inside)」品牌加快推銷汽車零部件和軟體。讓全面採用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加上「HI」標誌,通過提高品牌價值來獲得平臺運營商的地位。
![]() |
華為智慧汽車部門的總裁王軍指出,智慧聯網純電動汽車所需要的零部件與傳統汽車不同,市場潛力很大。
在華為的店舖銷售客戶的汽車
4月以後,華為增加了除手機等産品外還出售客戶的純電動汽車的店舖。「賣得很好,産能跟不上。兩個月才能交車」,7月下旬,廣州市中心的華為店舖裏一位男員工如此説道。華為的戰略是,在幫助客戶賣車的同時,增加自身産品的出貨量。
![]() |
華為的店舖在出售客戶企業的純電動汽車(7月,廣州市) |
尤其受到關注的華為産品是自動駕駛系統。原因是自動駕駛系統除了能用上華為擅長的通信技術之外,還能充分利用華為大力開發的人工智慧(AI)行駛數據分析技術等。據介紹,目前已具備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全自動駕駛的4級(Level4)技術。有華為高管透露,已經可以在市區路況下實現1千公里(無需人工介入的)自動駕駛。
據稱,華為智慧汽車部門的研究人員超過5千人,其中自動駕駛相關人員佔4成,達到2千人以上。豐田的子公司Woven Planet Holdings擁有約1100名研究人員,與之相比華為的研發陣容非常雄厚。
2021年以後,包括自動駕駛相關業務在內,華為計劃每年向汽車領域的研發投入10億美元。自動駕駛在美國和中國都是各企業激烈競爭的領域,要投入很多資源才能贏得競爭。
華為還將發揮通過手機及通信基地台業務積累的成本控制經驗。據中國媒體報道,關於自動駕駛的核心零部件「LiDAR」(雷射雷達),華為透露未來將降價至100美元,只有目前主流價格的幾十分之一。
華為通過垂直整合建立的汽車業務實現飛躍是有原因的。在美國強化出口限制的背景下,華為的半導體採購受到嚴格限制。在手機業務走入死胡同的背景下,華為計劃把汽車作為新的增長領域,捲土重來。
在2021年6月召開的線上發佈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的CEO余承東對IT工程師們表示,我們正被越來越多的智慧器件包圍。
![]() |
華為「鴻蒙」作業系統的線上發佈會(6月,圖片來自直播視頻) |
他宣傳的是華為自主開發的「鴻蒙(Harmony OS)」作業系統。鴻蒙系統除了搭載於手機、家電等終端外,還開始搭載到純電動汽車上。
成為物聯網的基礎
華為的目標是使鴻蒙系統成為「物聯網(IoT)」的基礎。華為2019年還發佈了汽車也可以使用各種手機軟體的新系統「HiCar」。具有用手機可以打開汽車空調和開關車門等功能,HiCar將與鴻蒙聯動。
一方面,華為的汽車業務能否像手機和基地台業務一樣成功(全球份額首位)還是未知數。
自動駕駛的關鍵是如何收集並分析大量行駛數據。與全球多家車企合作持續開展行駛實驗的百度等也是華為的競爭對手。針對美國特斯拉等矽谷的競爭對手,華為也需要在性能和成本上發揮優勢。
在這方面,中美對立也可能産生影響。如果美國在汽車領域也感受到威脅,有可能對華為的業務進一步進行限制,半導體等的採購將更加艱難。雖然華為正在自主開發部分半導體,但應對新危機的能力仍面臨考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