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的LNG長期採購合同激增,佔全球4成

2023/01/31


      中國各能源企業正在增加液化天然氣(LNG)的長期採購合同。原因在於與隨時少量買賣的現貨交易相比能在數十年裏穩定採購,用作發電燃料等。在截至2022年底的2年裏中國企業簽署的採購合同量達到每年近5千萬噸,佔到世界整體的4成。供應商從美國和俄羅斯擴大至中東,作為大宗買家,中國的影響力正在提高。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簡稱:中國石化)與國營卡達能源(Qatar Energy)針對27年裏每年採購400萬噸達成協定。將自2026年前後啟動進口。卡達正在推進大規模的增産項目,作為大客戶,中國正在為參股相關項目而推進談判。

 

      2022年,中國民營大企業新奧集團(ENN Group)與美國Energy Transfer LP就每年採購270萬噸達成協定。新奧集團還與美國NextDecade就分階段每年採購200萬噸達成協定。另外,以北京市主權財富基金為大股東的中國燃氣控股也與NextDecade就每年採購100萬噸達成協定。計劃於2020年代後半期啟動進口。

  

      歐洲調查公司Rystad Energy的數據顯示,中國2021~2022年簽署的LNG長期合同的採購量達到每年約5千萬噸。按照中國在2015~2020年的6年裏,每年採購約1600萬噸計算,在截至2022年底的短短2年裏確保了此前約3倍的量。

  

參加LNG大型合同簽署的中國石化和卡達能源公司的高管等(2022年11月,杜哈,REUTERS)

   

      除了LNG以外,中國還通過管線從周邊國家進口天然氣。在2020~2021年的進口量中,現貨交易所佔的比率為4~5成,高於被認為約3成的日本。但是,鑒於中長期的需求增長,中國似乎改變了採購戰略。

  

      中國於2021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最大的LNG進口國。由於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活動停滯影響,2022年中國的進口量比上年減少18%,降至約6500萬噸。但有分析認為,中國的天然氣需求今後將持續增加,到2030年將增至2021年的1.5倍以上。

 


     力爭實現脫碳化的世界各國將天然氣定位為比較清潔的過渡性燃料,在此背景下,世界LNG需求也有望增長。據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預測,到2030年,世界LNG需求將增至每年4億8800萬噸,比2020年增加約4成。還有觀點認為,全球供應到2025年將每月短缺760萬噸。

 

      為供應鏈中斷做準備

   

      對中國企業來説,風險因素是以中美對立為背景的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擴大至LNG。有分析認為,在半導體等領域排除中國的狀況持續下,如果簽署長期合同,能維持採購的可能性較高。

  

 

      實際上,基於長期合同的中國的LNG供應商以美國為最多。在貿易摩擦激化的2019年,中國對美國産LNG徵收了25%的額外關稅,但2020年豁免。自2021年起猶如井噴一樣,長期合同接二連三被簽署。

 

     中國企業的長期合同達到每年9千萬噸規模。其中美國産約為2500萬噸,澳大利亞産約為1700萬噸,中東産約為1400萬噸,俄羅斯産約為600萬噸。今後中國所警惕的是對美國産的過度依賴。

  

LNG運輸船(資料圖,REUTERS)

       

      「願同卡方(卡達)擴大天然氣等傳統能源領域合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2年12月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與卡達埃米爾(國王)塔米姆舉行會談,呼籲展開進一步合作。


 

      中國為了確保能源安全,正在慎重分散供應企業。從天然氣來看,將通過中國國內産滿足需求的逾一半,其餘將利用管線從俄羅斯和土庫曼進口。將來自美澳和中東等的LNG結合起來加以利用。中國石油大企業的高管指出,「(這樣)對特定國家的依賴不超過3~4成最為妥當」。

 

      日本持慎重態度

 

      在中國企業作為基於長期合同的大型LNG買家崛起這一背景下,日本企業的存在感勢必下降。

 

      日本企業2021~2022年簽署的長期合同還不到每年1千萬噸。由於脫碳化的趨勢、人口減少與核電站重啟運作,未來的需求充滿不確定性,日本電力和天然氣企業對大型的長期合同持慎重態度。東京電力控股和中部電力各出資50%的JERA在2021年底並未續簽與卡達簽署的為期25年(每年500萬噸)的大型合同。可以説中國石化借機進入。

 

      在LNG開發領域,在新項目啟動生産之前,開發商會與進口商簽署長期合同,制定收支計劃,然後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此前,日本的電力和天然氣企業在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項目啟動過程中一直發揮主導性作用,但中國企業正在取而代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花房良祐 休斯頓,多部田俊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