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智行新技術讓中國自動駕駛向前一步
2023/05/04
在中國的自動駕駛領域,意識到提高安全性和削減成本的技術正越來越多。受到關注的初創企業中智行科技(AllRIDE AI)將感測器和攝像頭等部分功能交給車輛外的系統,開發出了相比其他企業提高安全性的技術。圍繞在特定條件下可實現無人操控的「LEVEL4(L4、4級)」自動駕駛,中美的資訊化技術(IT)企業等展開開發競爭,但實用化面臨難題,早期普及籠罩陰影。中智行將重視削減車輛成本等,以挑戰障礙。
![]() |
中智行採取的是通過網際網路上的雲服務來獲取借助設在道路上的雷達和攝像頭收集的數據,然後由人工智慧(AI)進行分析的「雲端AI」來控制車輛的機制。
在運作區域內,將每隔約300米設置多個「毫米波和雷射雷達」、超高清攝像頭以及具備5G通信終端的柱子。24小時監控路上的車輛、行人和自行車等,通過光纖將收集到的數據發送到雲端AI。
據稱與目前主流的車輛單獨自主行駛的自動駕駛技術相比,左右轉彎等時不易産生盲區,安全性更高。計劃首先在公交車等的固定路線上實現實用化。
![]() |
中智行的自動駕駛汽車的特點是感測器等設備並不顯眼的簡潔外觀(2月,中國江蘇省蘇州市) |
中智行已在江蘇省蘇州市等地啟動了自動駕駛公交車和計程車的驗證試驗。該公司車輛的特徵是看不到雷達和攝像頭的簡潔外觀,除了車頂上的小型天線以外,與普通車輛沒有區別。針對能減少設備的原因,該公司商務總監郭曉冬表示:「這是因為自動駕駛的主角是安裝在路上的雷達和攝像頭」。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2020年的報告顯示,從衡量自動駕駛性能的代表性指標——切換到手動駕駛的頻率來看,中智行為每百公里8次。由於受速度和道路狀況的影響,無法進行單純比較,但頻率低於在上海市內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的15家企業的平均值(11.9次)。人工干預最多的是最大網約車平臺滴滴集團旗下的自動駕駛企業,達到26.8次。
與自律型自動駕駛相比,由於不需要高性能的攝像頭和雷達等,車輛價格有望降低。據中國的中信證券估算,自律型的普通自動駕駛汽車約為50萬元人民幣,達到普通計程車(約10萬元)的5倍。這成為普及的絆腳石。
中智行表示,將在成本接近L3自動駕駛的車輛上實現L4。日本芝浦工業大學教授新熊亮一指出,該公司的技術「可通過減少車載感測器或更換為簡單的産品來降低成本」。
通信中斷時的對策、路上設置的雷達和攝像頭的投資額較大是目前的課題。郭曉冬表示「傳感系統每套達到3萬至6萬元人民幣,還要加上攝像頭和安裝費用」。擴大運作區域需要實施鉅額投資。上海市政府將出台建設能與自動駕駛汽車實時通信的智慧道路的方針。類似這樣的政府支援將不可或缺。自動駕駛與基礎設施政策結合、力爭普及的趨勢有可能進一步加強。
在自動駕駛的技術開發競爭方面,中美企業在全球領先。觀察202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公路測試結果,在行駛距離居前10的企業中,美國企業佔5家,其次是中國企業,佔4家。排名最高的中國企業是排在第四的小馬智行。
![]() |
不過,由於對安全性的擔憂、技術難度和高成本等原因,L4自動駕駛的實用化在全球範圍內晚於預期。最初有觀點認為2020年上半年開始正式普及。在中國,到2030年將L4自動駕駛汽車佔新車銷量的比例提高至20%這一政策目標已亮起黃燈。由於對確保安全性的擔憂加劇,成為實用化前提的立法也略微推遲。
各企業為了尋找突破口開始轉向像中智行那樣通過降低車輛成本等技術來跨越高水準自動駕駛普及的障礙。
全球大型無人機製造商、中國的大疆創新(DJI)4月2日發佈了一系列降低價格、但可實現 「L2+」自動駕駛的技術。力爭借助以相對低廉的攝像頭為主的技術來實現行駛和停車輔助。
大疆於2016年啟動車載相關業務。2022年向以廉價純電動汽車(EV)聞名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車提供了駕駛輔助系統。雖然具備L2左右的功能,但價格僅為逾10萬元,處於低價位。希望積累低價化的經驗,用於L4車輛等的開發。而在中國以外,南韓首爾機器人 (Seoul Robotics)正在開發借助基礎設施的感測器削減車載感測器的自動駕駛技術。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土居倫之 上海、比奈田悠佑 廣州、清水直茂 東京
中智行科技(AllRIDE AI)
由曾擔任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和百度自動駕駛業務負責人的王勁在2018年創立的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王勁是著名的自動駕駛研究者,還是景馳科技的聯合創始人。景馳科技是日産汽車通過與法國雷諾和三菱汽車的3家聯盟出資的文遠知行的前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