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企業業績出現兩極化
2014/09/03
![]() |
由於供給過剩中國遠洋陷入了虧損(江蘇省連雲港市) |
中國鋁業在4月中旬實施關停産能約為140萬噸的生産線,這樣的生産調整在國有企業中尚屬少見。其目的是扭轉産能過剩所導致價格下跌的惡性循環的局面。
但是該公司1~6月的虧損額達到41億元,比上年同期(虧損約6億元)相比虧損額大幅擴大。不過,單靠作為該行業最大企業的該公司的減産並不能抑制價格下跌趨勢。在中國上市企業中該公司的虧損額最大。該公司預計1~9月的業績也將最終陷入虧損,目前尚看不到業績恢復的跡象。
對業績惡化企業構成拖累的是持續多年的産能過剩。目前有色金屬、鋼鐵和海運等行業的企業業績萎靡不振。受2008年雷曼危機之後的經濟刺激對策帶動,這些相關行業大幅擴大了産能。這些企業的增産原本是為了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事業的需求,但結果生産過剩導致了價格崩盤,使得行業整體陷入困境。
![]() |
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就受到了節儉令的波及。儘管人民幣貶值産生的匯兌損失是導致該公司上半年陷入虧損的原因之一,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頭等艙和商務艙銷售低迷。中國政府和國有企業為壓縮差旅費支出,對乘坐頭等艙等進行了限制,大部分改為了乘坐經濟艙,這對航空公司依靠旅客業務的盈利産生了一定影響。
另外,還有很多高檔白酒生産商陷入虧損。「水井坊」的生産商四川水井坊上半年的銷售額大幅減少了66%,虧損了1億元左右。其原因在於公款送禮需求大幅減少。該公司的大股東——全球最大的蒸餾酒廠商英國帝亞吉歐(Diageo)的業績也受到了影響。
中國政府往往通過財政補貼來支撐企業的業績。生産消防車和高空作業車等特殊車輛的徐州海倫哲專用車輛公司今年上半年盈利12萬元,不過如果剔除從政府獲得的998萬元補貼,該公司實際上陷入虧損。
政府的財政扶持能力本身有限,而國有企業又缺乏實施裁員等重組的手段。如果供給過剩問題走向長期化,政府財政狀況出現惡化,將很可能對更多企業的業績産生消極影響。
(土居倫之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