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剩産能」是中國必下的決心
2016/03/04
![]() |
春節過後來自地方的務工人員開始尋找新的工作(2月下旬,廣東省東莞市) |
在兩會開幕前的2月29日,中國政府明確了解決設備過剩的改革方針,也提到了可能會對就業造成的影響。據推算,在削減煤炭和鋼鐵行業産能的過程中,將出現180萬的剩餘人員。計劃在2年間撥出1000億元用於上述失業者的就業對策。
如果實施根本性改革,不僅煤炭和鋼鐵行業,包括其他行業在內,無疑將對數百萬人的就業産生影響,但中國目前並不完全具備消化這些就業的途徑。政府抱有期待的新産業尚未得到充分培育,服務業雖然持續增長但也不具備足夠的拉動力。
![]() |
在中國,眾多産業面臨設備過剩問題,産能被認為比實際需求多出3到4成。設備過剩問題遍及鋼鐵、煤炭、造船和汽車等眾多行業。由於雷曼危機後的2008年11月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以國有企業為中心大舉增強生産設備。而這造成了如今大量的設備過剩。
中國政府此前沒能淘汰以國有企業為中心、不顧盈利狀況的「生産過剩企業」,反而提供鉅額補貼來填補虧損。金融機構也曾在背後提供大力支援。
中國維持這些「僵屍企業」的最大理由是保證就業。生産過剩企業方面,僅僅在中國本土上市的企業被認為每10家就有1家,合計被認為超過220家。在製造業最發達的廣東省,加上非上市企業,生産過剩企業被認為多達2300家以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裕 廣州 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