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調查:預計中國經濟2季度降至6.2%

2019/07/09


     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與日經QUICK新聞匯總的中國經濟學家調查顯示,中國4~6月的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的預測平均值為6.2%。1~3月為與上季度持平的6.4%。雖然中美在6月底就重啟貿易磋商達成協定,不過預計貿易戰將趨於改善的預期較上次調查有所減少。

  

    4~6月的增長率預期為6.1~6.4%。從季度的增長率來看,平均6.2%的水準為有統計數據的199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美國5月將傢具和家電等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産品的制裁關稅稅率從10%提高至25%,同時還對華為技術採取了事實上的禁運措施。

 

北京的建設工地(資料圖、REUTERS)

 

    三井住友DS資産管理的佐野鐵司表示,「景氣感出現惡化,礦工業生産下滑」,預計經濟增長率將減速至6.2%。凱基證券的陳浩也表示,加工業、建築和不動産行業表現不振。

  

     2019年中國全年的成長率預期為6.2%,較3月上次調查時相比下降了0.1個百分點。2020年的成長率預期為6.1%,2021年為6.0%,經濟將緩慢減速的預期並未發生變化。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指出,貿易戰波及到技術領域,下半年可能對高科技産業和就業産生消極影響。

  

     三菱UFJ銀行的范小晨認為,2018年下半年推出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已經開始顯現效果,將維持6%以上的增長水準。瑞士嘉盛銀行的David Rees表示,「4~6月貨幣緊縮的影響將推遲顯現,不過積極的政策應對將在下半年帶來方向轉變」。

  

      中國政府將2019年的經濟增長率目標設定在6~6.5%,不少觀點認為如果經濟持續減速,將制定追加經濟對策。工銀國際的程實預計地方政府將增發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債券,引入汽車等消費刺激對策。ING銀行的彭藹嬈表示,財政刺激政策將從2萬億元翻倍至4萬億元。預計將以環境和交通相關投資為主。

  

      關於可能導致經濟下行的風險,作出有效回答的15個人中,有12人回答「中美貿易磋商的結果」,排在第一位。

 

     光大新鴻基的溫傑指出,貿易談判是下半年最大的變數。認為中美在年底之前達成一定協議的概率為55%,同時警告:如果談判破裂,金融市場將發生震盪,經濟下滑速度將加快。瑞穗銀行的細川美穗子表示,「談判拖得越久,經濟預期的不確定性越會增強,消費和投資心理改善速度將放緩」。

 


   

      川普政權暗示或啟動將制裁關稅對象擴大至幾乎所有中國輸美産品的「第4輪」對華制裁關稅。德意志資産管理公司(DWS)的肖恩·泰勒(Sean Taylor)指出,如果談判破裂,無法達成交易的情況下,「中國的出口將萎縮,相關企業將解雇更多員工,陷入增長率下滑至5%左右的深刻的經濟危機」。

  

      實際上,關於今後1年的貿易戰預計,回答「不變」的佔47%,而回答「改善」的為33%。上次調查回答預計將改善的佔到7成,對貿易戰前景的樂觀氣氛有所減退。

  

      巴克萊銀行的朱懌認為,二十國集團峰會(G20峰會)後貿易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強。雖然問題惡化的風險降低,不過不能説達成協定的可能性很高。荷蘭銀行的Arjen van Dijkhuizen指出,「即使貿易談判達成協定,技術領域的戰略性競爭也將持續」。

 

      由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地方銀行包商銀行事實上陷入破産,開始出現擔憂金融風險的聲音。中信銀行的廖群指出,中小銀行的系統性風險趨於表面化。金融機關的借款成本增加,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京東數字科技的沈建光指出,企業融資困難有導致投資心理趨冷的可能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木原雄士 香港報道

  

回答此次調查的企業和經濟學家如下:

Names and Titles of Economists 2Q19

Arjen van Dijkhuizen, Senior Economist,
ABN AMRO Bank


Barclays Asia Pacific 朱懌
Eric Zhu ,China Economist 中國經濟學家
 

招商證券 宏觀研究主管 謝亞軒
XIE Yaxuan, Chief Economist, China Merchants Securities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 廖群
Qun LIAO, Chief Economist, CITIC Bank  International

 
大和資本市場 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 賴志文
Kevin LAI, Chief Economist, Asia ex-Japan, Daiwa Capital Markets

 
星展銀行 首席中國經濟師 梁兆基
Chris LEUNG, Chief China Economist, Group Research, DBS Bank


Sean Taylor,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Asia Pacific, DWS


光大新鴻基 財富管理策略師 溫傑
Kenny WEN, Wealth Management Strategist, Everbright Sun Hung Kai


Brian Coulton, Chief Economist, Fitch Ratings


恒生銀行 首席經濟師 薛俊升
Thomas SHIK, Chief Economist, Head of Economic Research, Hang Seng Bank


匯豐銀行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屈宏斌

QU Hongbin, Chief China Economist, HSBC


工銀國際 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
CHENG Shi, Chief Economist, , ICBCI

 
荷蘭安智銀行 大中華區經濟學家 彭藹嬈
Iris PANG, Greater China Economist, ING Bank

 
京東數字科技 首席經濟學家 沈建光
SHEN Jianguang, Chief Economist, JD Digits


David Rees, Emerging Market Strategist,
J. Safra Sarasin


凱基證券亞洲 中國經濟分析員 陳浩
Ken CHEN, Chinese Economy Analyst, KGI Asia Limited


瑞穗銀行(中國) 主任研究員 細川美穂子
Mihoko HOSOKAWA, Research Executive,

Mizuho Bank (China)


Veasna KONG, Economist, Moodys Analytics


摩根士丹利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邢自強
Robin XING, Chief China Economist, Morgan Stanley


三菱UFJ銀行 董事 范小晨
FAN Xiaochen, Director, MUFG Bank


野村控股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陸挺

Ting LU, Chief China Economist, Nomura


三井住友投資管理 首席亞洲經濟師 佐野鐵司
Tetsuji SANO, Chief Asia Economist, Asia Research Center, Sumitomo Mitsui Asset Management
瑞士銀行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汪濤
WANG Tao, Head of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UBS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