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預測調查:中國二季度增長7.7%
2021/07/07
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和日經QUICK新聞匯總的中國經濟學家調查顯示,中國2021年4~6月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預期平均值為7.7%。雖然成功遏制新冠疫情,保持復甦態勢,但不少觀點認為下半年的增速將放緩。
4~6月增長率預期的區間為6~10.5%。環比增長率的預期平均為1.4%,高於1~3月的0.6%。2021年全年的增長率預期為8.6%,高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時預測的美國(6.4%)、歐元區(4.4%)和日本(3.3%)。
中國在新冠疫情造成直接打擊的2020年1~3月出現負增長,隨後迅速復甦。2021年1~3月創出18.3%的大幅反彈,不少觀點認為4~6月以後增長率將逐步放緩。光大新鴻基的溫傑預測稱4~6月增長率為8%,7~9月為6.7%,10~12月為6.2%。
![]() |
北京的建設工地(資料圖、REUTERS) |
瑞穗銀行的細川美穗子指出,「雖然同比指標持續放緩,但大部分與2019年相比呈現增長態勢,將維持復甦趨勢」。德勤中國的許思濤認為,隨著疫苗接種率提高,中國政府將加快經濟活動的正常化。消費者心理將改善,企業投資也變得活躍。
另一方面,中國媒體《財新》等發佈的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創出2020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安盛投資管理公司(Axa Investment Managers)的姚遠認為,出口和信用兩方面的逆風正在加強,增長勢頭將迎來頂峰,今年下半年將放緩。
不少觀點指出消費恢復的遲緩。京東科技的沈建光慎重地認為,5月經濟數據低於預期,復甦的基礎仍然薄弱,經濟復甦的支撐是出口和房地産投資,消費和製造業投資復甦遲緩。
荷蘭銀行(ABN AMRO)的Arjen van Dijkhuizen也表示,旅客運輸量和高速公路交通量等依然低於新冠疫情前的水準,分析稱「消費者仍然謹慎」。裕利安宜(Euler Hermes)的黃黎洋把消費定位為僅次於公共投資和民間投資的第3大支柱,指出雖然失業率等指標尚可,但家庭收入預期仍未恢復正常。
出現考慮到目前的經濟指標等、下調全年增長率預期的趨勢。巴克萊銀行的預期從9.4%下調至8.4%,美國銀行(BofA)從8.5%下調至8.3%。
本次調查提出多個選項,詢問有可能招致經濟下行的風險,超過一半受訪者列舉了「疫苗接種遲緩和變異病毒等疫情再次加劇」。中國在發現感染者之後會迅速採取嚴厲的出行限制措施,與歐美相比對經濟的打擊更為明顯。
中國廣東省5月底發現疑似印度型變異病毒感染者時,採取大規模檢測和出行限制措施,貨櫃碼頭被臨時關閉。瑞穗銀行的細川美穗子指出,「雖然只用約1個月就成功抑制疫情,但疫情擴大時經濟活動將停滯」。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胡東安也警惕地表示,由於供應鏈混亂和供貨推遲,負面影響波及生産和出口,將打擊企業的投資心理。
中國媒體報導稱,中國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的人的比例為4成左右,預計年內達到7成。有報告稱中國疫苗預防變異病毒的效果低,即使接種取得進展,也存在無法消除新冠風險的可能。
「三孩政策效果有限」
中國為了給少子化踩下煞車,出台了允許1對夫妻生育第3個孩子的方針。不過,認為「三孩政策」將提高出生率的看法很少。
三井住友德思投資管理的佐野鐵司指出,「在中國,不僅是住房價格,教育費也出現上漲,養一個孩子已竭盡全力。即使允許生三孩,也難以推動人口增加」。野村國際的陸挺認為,如果考慮到育兒成本上升和二孩政策效果有限,則新政策的影響有限。
東亞銀行的林艷虹表示,房地産價格上漲和長時間勞動也是年輕一代對生孩子感到猶豫的原因。要提高出生率,需要配套政策。工銀國際的程實認為,通過結合促進女性工作、加強社會保障、降低生育費用等政策,可提高效果。
有觀點認為,早於預期的人口減少將成為拉低中國經濟的因素。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朱顏奇表示,老齡化將給消費和政府財政帶來風險。地方政府面臨養老金債務的激增,醫療制度也將迎來壓力。
另一方面,德意志資産管理(DWS)的Sean Taylor表示,「中國人口在今後5年以內達到峰值的可能性很高」,認為「以提高勞動參與率和生産效率為目的的政策將緩解逆風」。牛津經濟研究院的胡東安也指出,勞動力減少未必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停滯。能否在不打擊消費的情況下改善社會保障制度非常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木原雄士 香港
回答此次調查的企業和經濟學家如下:
1. Arjen van Dijkhuizen, Senior Economist, ABN AMRO Bank(荷蘭銀行)
2. 安盛投資管理 新興亞洲⾼級經濟師 姚遠
Aidan Yao , Senior Emerging Asia Economist, AXA Investment Managers
3. 東亞銀行 經濟師 林艷虹
Celia Lam, Economist, Bank of East Asia
4. 巴克萊銀⾏ ⾸席中國經濟學家 常健
Jian Chang, Chief China Economist, Barclays Asia Pacific
5. 法國巴黎銀行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陳興動
Chen Xingdong, Chief China Economist, BNP Paribas
6. 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 亞洲經濟研究主管 喬虹
Helen Qiao, Head of Asia Economics, BofA Global Research
7. 大和資本市場 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 賴志文
Kevin Lai, Chief Economist, Asia ex-Japan, Daiwa Capital Markets
8. 星展銀行(香港) 經濟師 謝家曦
Samuel Tse, Economist and Strategist, DBS Bank
9. 德勤中國 首席經濟學家及合夥人 許思濤
Xu Sitao, Chief Economist and Partner, Deloitte China
10. Sean Taylor,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Asia Pacific, DWS
(德意志資産管理)
11. 裕利安宜 亞太區高級經濟師 黃黎洋
Françoise Huang, Senior Economist for Asia-Pacific, Euler Hermes
12. 光⼤新鴻基 財富管理策略師 溫傑
Kenny Wen, Wealth Management Strategist, Everbright Sun Hung Kai
13. Brian Coulton, Chief Economist, Fitch Ratings
14. 恆⽣銀⾏ ⾸席經濟師 薛俊昇
Thomas Shik , Chief Economist & Head of Economic Research, Hang Seng Bank
15. ⼯銀國際 ⾸席經濟學家 程實
Cheng Shi , Chief Economist, ICBCI
16. ING 銀⾏ ⼤中華⾸席經濟師 彭藹嬈
Iris Pang, Chief Economist, Greater China, ING Bank
17. 京東科技 ⾸席經濟學家 沈建光
Shen Jianguang , Chief Economist, JDT
18. 凱基證券亞洲 中國經濟分析員 陳浩
Ken Chen , Chinese Economy Analyst, KGI Asia
19. 瑞穗銀⾏(中國) 主任研究員 細川美穂⼦
Mihoko Hosokawa , Research Executive, Mizuho Bank (China)
20. 穆迪分析 經濟分析師 朱顏奇
Christina Zhu, Economist, Moody's Analytics
21. 摩根士丹利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邢自強
Robin Xing , Chief China Economist, Morgan Stanley
22. 三菱UFJ銀行 董事 范小晨
Fan Xiaochen , Director of Economic Research Office (Hong Kong), MUFG Bank
23. 野村控股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陸挺
Ting Lu, Chief China Economist, Nomura
24. ⽜津經濟研究院 ⾼級經濟學家 胡東安
Tommy Wu, Lead Economist, Oxford Economics
25. Shaun Roache, Asia-Pacific Chief Economist, S&P Global Ratings
(標普全球評級)
26. 法興銀行 亞洲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姚煒
Wei Yao, Chief Asia and China Economist, Societe Generale
27. 渣打銀行 北亞及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丁爽
Shuang Ding, Chief Economist, Greater China and North Asia,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HK) Limited
28. 三井住友德思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 首席亞洲經濟師 佐野鉄司
Tetsuji Sano, Chief Asia Economist, Asia Research Center, Sumitomo Mitsui DS Asset Management (Hong Kong)
29. Carlos Casanova, Chief Economist, Asia, UBP (瑞聯銀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