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加劇中國經濟放緩風險
2014/04/24
![]() |
這類土地轉讓收入在2013年全年超過4.1萬億元,達到上一年的1.4倍,創下歷史新高。進入今年以來繼續保持迅猛增長勢頭,一季度的土地轉讓收入達到1.08萬億元,同比增長40%。地方政府在稅收等財政收入之外,將近60%的收入都是通過賣地得來。
造成這一局面的背景是地方政府的慢性財源不足。財源除在結構上偏重於中央外,地方政府原則上還不能發行地方債。一季度地方政府為解決低收入人群問題等,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30%之多,與上一年同期相比,支出增長13.3%,而收入僅增長11.8%。
《中國經濟週刊》最近刊登了土地償債在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中佔比的分析報道,其中列舉指出浙江省的土地償債比例為66.3%、天津市為64.6%。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的債務中負有償還直接責任的部分就達到10萬億元,如果不依靠賣地收入,地方財政將無法運轉。
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不僅容易因圍繞房地産開發而滋生官僚腐敗,還暗藏著打壓住宅等房地産價格的可能性。
![]() |
中國住宅市場的庫存已經在不斷上升。除對經濟前景的擔憂外,銀行開始嚴格審查住宅貸款,一季度沒有賣出去的住宅同比增長了20%以上。眼下住宅價格增長放緩,市場上瀰漫著停滯不前的感覺。
住宅價格如果真正開始走向下行,將對嚴重依賴房地産開發的中國經濟造成打擊。中國許多富裕階層都是通過投資房地産獲得財富,如果住宅價格下跌,將導致投資與消費乏力,面向房地産的貸款變成壞帳等,經濟進一步減速的風險將會加大。
中國領導層提出了推進城市化、建設面向低收入階層的住宅及推動西部地區城市建設的方針。原本是想通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準等來縮小城鄉差距,但在中國國內,目前期待以此來給房地産市場注力的聲音接連不斷。
(大越匡洋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