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藍籌股上漲是否值得高興?

2017/06/19


   在中國股票市場,正在發生有意思的資金流動。

 

   以中國平安保險為例,這家公司經營穩健,但很少給市場帶來話題,股價突然開始上漲是在5月10日前後。在1個月裏上漲3成,日前還創出了約9年半以來的新高。推動力量是包括海外投資者在內的機構投資者的買入。

 

   實際上,平安保險是「上證50指數」構成權重居首位的股票(截至5月達到11.49%)。上證50是大型藍籌股的代表指數,由上海上市股票中流通股總市值巨大、流動性高的50隻股票構成。

 

 

 

   比較5月9日和6月12日股價水準發現,由上海全部股票構成的上證綜合指數僅上漲2%,但上證50卻上漲9%。除了平安保險之外,招商銀行(上漲22%)和釀酒企業貴州茅台(上漲16%)等權重靠前的股票聯袂迎來買入。為何目前買入大型藍籌股呢?

 

   今年初以來,由於中國經濟的暫時復甦等推動,南韓、台灣和東南亞股市單邊上漲。但是,中國為擠壓國內的資産泡沫而實施貨幣緊縮,未能跟隨世界性的股價走高浪潮。

 

   進入5月後,甚至是相鄰的香港股市也創出約2年以來新高,藍澤證券投資調查中心分析師柳林指出A股的漲幅落後日趨明顯。認為A股低估的海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集中於能輕鬆買入的50隻藍籌股。

 

   此外,有觀點認為,指數計算公司美國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將在下周決定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納入中國A股,這也構成東風。該公司正在討論最初僅納入大盤股的方案,將有利於上證50股票。

 

   關於資金集中於藍籌股,1970年代初的美國「漂亮50」(Nifty Fifty)行情很有名。但有觀點認為,「中國版漂亮50」的市盈率等投資價格低估,與泡沫破裂的過去的美國有所不同。

 

   但是,交銀國際的策略分析師洪灝指出,大盤股的優勢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下易於體現。現在也是如此。如果投資者並非瞄準成長股,只是在尋找資金的避難所,是否可以就此感到高興仍很微妙。

 

   日經QUICK新聞 香港 森安圭一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