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資金為何流入中國國債?
2021/06/09
海外投資資金正在流入中國的國債市場。外國投資者的中國國債持有餘額截至5月底達到約2.1萬億元,比上年同月增加46%,連續2個月創出歷史新高。持有比率超過10%,在3年裏增至2倍。在與歐盟各國關係緊張加強的背景下,資金正在被高收益率和人民幣升值預期所吸引。
外國投資者的中國國債持有額在2016年初約為2500億元。2018年夏突破1萬億元,進入2021年超過2萬億元,正在迅速擴大。
![]() |
「主要買家被認為是中央銀行和主權財富基金」,大和證券的姜江如此指出。在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存在感提升的背景下,管理外匯儲備的公共資金正在增加人民幣資産的持有。例如,俄羅斯外匯儲備中人民幣所佔的比率從截至2017年6月的0.1%提高至3年後的逾12%。
在美國高盛共同主管世界利率交易部門的居松秀浩表示,「從歐美的養老金基金到對沖基金,廣泛投資者加入,成為規模巨大的市場」。自10月底開始,中國國債將分階段被納入英國指數編制公司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的代表性國債指數。有觀點認為,隨著指數聯動型的投資資金流入,將出現1300億美元規模的中國國債買入額。
關注度提高的背景是收益率相對更高。為應對新冠疫情,全球貨幣寬鬆導致主要國家的國債利率聯袂下降,但中國10年期債維持約3%。另一方面,美國評等機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給出的國債評等為A+,與日本處於相同水準。道富銀行(State Street)東京支店長若林德廣認為,「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相比的穩定性也構成吸引力」。
![]() |
美國6月禁止投資軍需相關等的59家中國企業,同時歐盟(EU)停止中歐投資協定的批准程式,目前歐盟各國和中國的關係緊張正在加劇。不過,在美國的實際利率為負的背景下,即使有風險也追求高收益率的趨勢並未停止。
高盛的居松指出,「中國公共部門和民間的債務膨脹,難以承受利率的快速上升(債券價格暴跌)。認為中國將積極對利率進行管理的看法也在帶來投資者的安心感」。在新冠疫情後,中國從資金外流轉為流入,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正在加強。還存在瞄準匯兌收益的海外投資者傾向於買入國債的一面。
從日本投資者來看,大型人壽保險企業等已啟動對中國國債的投資,但與歐美投資者相比,消極態度突出。一家中堅人壽保險公司表示,「如果與美國的關係惡化,打壓可能加強,難以馬上展開投資」,「在利率方面成為討論對象,但在觀望人權問題等政治風險」。
日本年金公積金管理運用獨立行政法人(GPIF)截至目前對投資持慎重態度。道富銀行的若林表示,「其他日本投資者也在關注GPIF的行動」。不過,日生基礎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三尾幸吉郎分析稱,「即使存在政治隱憂,但不投資導致投資成績落後的風險更為巨大」。
中國方面最近數年積極完善債券市場。2017年推出經由香港買賣中國債券的「債券通」,手續簡化等降低投資阻礙的措施吸引了海外資金。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顯示,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2018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2位。目前正在擴大差距。
如果海外投資者積極展開人民幣債券投資,將有助於中國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來説,政府和企業膨脹的過剩債務的管理也是課題,為了增加來自海外的融資,也具有加快市場完善的一面。
![]() |
資料圖(Reuters) |
另一方面,中國警惕不利於出口産業的人民幣迅速升值。5月底一度創出1美元兌約6.35元這一3年來的高點,採取了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提高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等抑制人民幣升值的措施。
中國在2016年以後一度加強旨在防止資本外流的措施,這讓部分投資者意識到了風險。
還存在警惕市場環境變化的觀點。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野木森稔表示,「如果美國啟動貨幣寬鬆縮減,資金因美國利率低而流向中國國債的局面有可能改變」,表示「還有必要考慮人民幣的暴跌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齊藤雄太、學頭貴子、川手伊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