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PO融資額創新高,約佔全球一半

2022/12/15


       中國大陸的首次公開募股(IPO)2022年創出歷史新高。IPO融資額達到6100億元,預計達到全球整體的一半左右。以中美對立為背景的上市中國企業回歸和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半導體企業等積極上市。背後可以看到通過IPO支撐戰略性企業的意圖。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科創板」等新興市場的IPO表現強勁(REUTERS)

 

      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IPO融資額為1800億美元,與2021年的4680億美元相比大幅下滑。由於通貨膨脹和加息導致金融市場動揺,美國的IPO迅速減少。美國的融資額比2021年減少90%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預計中國IPO融資額比上年增長5%,連續2年創出歷史新高。在各交易所的融資額排行榜上,上海證券交易所排在世界第1位,深圳證券交易所居第2位,而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和納斯達克則跌出前5。

 

      中國2022年的IPO數量為410家,相比2021年的503家有所減少,但大型IPO增加。背景是受與中美對立影響,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進本國企業在國內上市。終止在美上市的最大國有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和國有石油巨頭中國海洋石油(CNOOC)相繼在上海完成大型IPO。融資額分別達到520億元和323億元。

 

 

      中國為了推動國內資本流向符合國家政策的重要産業,正在積極利用新興市場。國産半導體廠商海光資訊技術和醫療器械企業上海聯影醫療科技等在上海的面向高科技新興企業的市場「科創板」上市。中國調查公司Wind的數據顯示,半導體和半導體生産設備的融資額為828億元,在各行業中最多。

 

      另據普華永道(PwC)的數據,在2022年中國本土的IPO中,「科創板」和深圳的面向新興企業的市場「創業板」按數量計算佔3分之2,在融資額方面佔近70%。2021年開設的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融資額也有望達到近130億元。


 

      中國為了簡化IPO手續,不斷從證券監管當局負責審核的方式轉向交易所審核上市申請的註冊制。普華永道的孫進表示,「註冊制改革已成為強勁IPO的關鍵」。對於提升存在感的科創板和創業板表示,「體現出通過資本市場支援科技和創新的意圖」。

 

      畢馬威的劉大昌表示,「高通貨膨脹率、利率上升和貨幣緊縮不利於高科技企業赴美國和香港上市。中國大陸的金融環境很少受到利率上升的影響」。

   

  

      2023年中國IPO也有望維持強勁。畢馬威的數據顯示,有約900家排隊IPO,預計維持活躍的融資。普華永道預測稱,2023年IPO將達到400~460起,融資額達到5900億~6520億元。

 

      2022年IPO融資額比上年減少7成的香港交易所也開始討論放寬新一代IT和尖端硬體等特定領域上市標準。今後,有可能成為中國重視的高科技企業上市的選項。美國資産管理公司景順(Invesco)的趙耀庭表示,「中國企業赴香港上市的需求依然巨大」。

 

      對中國來説,IPO市場的擴大具有不依賴美國等外部資本、容易培育戰略企業的好處。另一方面,只有符合中國政策方針的企業上市這種「國策IPO」的色彩也有可能加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木原雄士 香港、土居倫之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