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拓新領域研究的存在感增強

2023/08/02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研究所的數據,全世界關注度高的科學研究領域數量過去約20年增加了5成,超過了900個領域。中國等地的研究人員從事開闢新領域的探索型研究,開創關注領域。而日本固守現有的研究領域,缺乏新開拓的姿態。

 

      日本文科省的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匯總了2年一度的調查「科學版圖(2020年版)」。在臨床醫學及物理學等22個主要領域,調查了被其他論文引用次數排在前1%的重要論文的引用關係,分析了關注領域。

 

  

      研究的關注領域數量為919個。全球科學研究越來越活躍,比2002年的598個增加了約5成。

 

      近年,尤其與人工智慧(AI)相關的關注領域不斷增加。因為AI在醫學等現有領域推進應用。還出現了與新冠疫情相關的領域。

 

      在919個關注領域中,引用次數排在前1%的重要論文來自中國的領域有605個(66%)。日本在2008年調查時佔41%,達到頂峰,此次降至31%。英國和德國佔5成左右。

 

 

      中國不到美國的約80%,但增長顯著。尤其在研究微細物質的奈米科學及AI領域等擁有很強的影響力。日本文科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科學技術預測與政策基礎調查研究中心負責人伊神正貫指出:「中國的研究基礎雄厚且研究活躍,甚至可以在本國開創一個研究領域」。

 

      將研究領域分成4種進行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國正在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將研究領域大體分為以下4種:大規模、傳統主題的「大陸型」;小規模、變化激烈、開拓新領域的「小島型」;中間的「半島型」和「島型」,中國的「小島型」研究領域佔比由2004年調查時的27%擴大到了32%。而「大陸型」研究領域由33%降到了23%。

 


   

      中國原來一直重視應用研究,但從2015年左右開始提出了充實年輕研究人員基礎研究的方針。今後也會提出提高投資比例的目標。不僅是既有的研究領域,還致力於基礎性研究。

 

 

      英國及德國的「大陸型」研究領域佔比也降低,但日本的「大陸型」研究領域增加,「小島型」研究領域減少。發光二極體(LED)及基本粒子「中微子」等「大陸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很難挑戰科學最前沿。

 

      日本的研究人數和從事研究的時間趨於減少,這反映出為了獲得有競爭力的資金,致力於容易出結果的主題的實情。要想改善這一點,包括改善年輕人待遇在內,需要建立研究人員可以在未開拓領域不怕失敗進行挑戰的環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添亮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