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國力何時出現逆轉

2015/11/09


        村山宏 為日經中文網撰稿:「以明治維新(1868年)為契機,日本國力超越了中國,但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2009年超越日本,躍居為世界第2。2014年中國的GDP擴大至日本的2倍以上。中國和日本的國力再次出現了逆轉……。」這些説法在中國經常可以看到,筆者對此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異議,不過對於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的這種看法,覺得有點兒彆扭。因為日本近代化的萌芽始於16世紀。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日本為何不服中國?

   我是「賣國賊」

   日本人就是中國人?

   日經收購FT陰謀論真是夠了

   媒體是中日關係惡化的元兇?

   安倍很壞,但日本人不壞?

   不排隊的國家沒有資格談愛國

   日本與中國空軍的那段藍天情

   從餃子起源於南韓説起

   房子、國家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

   中國為啥這麼貴

   愛國青年們,知道高杉晉作嗎?

   中國人和美國人為什麼被討厭

   為MAO醬流淚的中國人

   「小日本主義」值得中國參考

   中國菜並非世界第一!


  
  》》》更多

     16世紀的日本被稱為「戰國時代」。那時的中央政府(室町幕府)力量衰退,各地方有實力的武將不斷發起戰爭。當時稱霸世界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這2個海洋強國。傳教士和商人們為了傳播基督教(天主教)和開展貿易來到東亞。1543年,一位葡萄牙人漂流到位於日本九州以南的種子島並帶來了火槍這種武器。終日作戰的日本武將們意識到了這種火槍的威力,火槍生産技術隨後便迅速普及日本各地。

      一位名為織田信長的武將創建火槍部隊,立志統一天下。織田信長鼓勵日本與葡萄牙和西班牙進行貿易,歐洲文明和科學技術也因此進入日本。不僅是火槍和大炮等武器,還包括眼鏡、地球儀之類的工藝品、以及煙草、玉米、辣椒等農産品,種類繁多。日本人不但吸收了醫學、天文學、地理、活字印刷和玻璃製造技術,而且還學會了西式料理和服飾。西式蛋糕、天婦羅、南蠻醃等都是受到兩國影響誕生的食物且一直流傳到今天。

     在那之前,日本一直是從中國吸收先進的技術和思想,而這個時代卻吸收了截然不同的歐洲文化,迅速地發展起來。有一種説法認為,當時的日本在火槍生産方面居世界第一。繼承織田信長衣缽的豐臣秀吉用這種先進武器試圖侵略中國的明朝。打到朝鮮半島的日本武將軍團當初能夠多次擊敗明軍和朝鮮軍隊,也是借助了火槍的巨大威力。

     之後,德川家康創建江戶幕府,消滅豐臣一族。德川一族對葡萄牙和西班牙傳播天主教抱有疑心,擔心他們的目的是借傳教之名將亞洲變為殖民地。為此幕府採取了原則上禁止與外國交流的閉關鎖國政策。但荷蘭是個例外。荷蘭雖然想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掌握海洋霸權,卻沒有傳教的想法,因此被認為對日本沒有危害。當時只有荷蘭、清朝和朝鮮這3個國家被允許進行有限制的貿易。

      江戶時代與外國的交流雖然被禁止,但日本人對歐洲的興趣和憧憬並沒有改變。用荷蘭語對歐洲的學問進行研究被稱為「蘭學」,日本湧現了大量的優秀學者。蘭學家們除了醫學、天文學、物理學和化學等自然科學之外,還學習了測量方法、火炮技術和製鐵等實用科學。此外,蘭學家們對拿破崙崛起等歐洲的時事情況以及各國的地理、歷史等也都瞭如指掌。


        江戶時代的另一個特點是老百姓教育水準的提高。包括農民在內,眾多老百姓都把子女送到被稱為「寺子屋」的學校讀書。沒有義務教育制度,老百姓是自發地鼓勵子女(包括女性)學習。18世紀英國和法國的識字率在大城市才有30%左右,而江戶時代日本人的識字率卻已達到70~80%。為此,江戶時代的老百姓創造的大眾文化開花結果,取代了之前的貴族文化。普通老百姓開始熱衷於讀小説,為版畫而瘋狂。與此同時,日本自身的數學和工業技術也大為發展。

         經濟水準也開始提高。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收集了世界經濟學家對過去各國GDP的推算值。結果顯示,1820年日本GDP份額雖只有全球的3%,卻高於美國的1.8%。當時中國的GDP份額達到32.9%,超過印度的16%,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但是從每人平均GDP來看,1700年中國為600美元,日本為570美元,1820年中國仍為600美元,日本卻已達到669美元,超越了中國。這一逆轉或許就是得益於江戶時代的經濟增長。

         蘭學、高識字率和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引發了明治維新。富裕起來的農民、商人和手藝人接受教育,掌握和理解被蘭學家翻譯成日文的歐洲技術和新思想。推倒江戶幕府的是長州藩,指揮長州藩軍隊的大村益次郎就是位蘭學家。大村原本是一位醫生,因會外語,負責起歐洲兵法書籍和講義。他的才能得到賞識,最終成為長州藩事實上的軍隊最高司令官。眾多平民百姓聚集到大村身邊,學習使用歐洲的先進武器,最終推翻了幕府。

         與日本江戶時代同一時期的中國也活躍著湯若望、南懷仁和郎世寧等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據説17世紀的康熙皇帝親自學習拉丁文和數學。中國第一幅實測圖「皇輿全覽圖」就是由康熙命令傳教士編繪的。最初階段,在接受歐洲文化方面日本與中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中國卻沒有出現明治維新。

        筆者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平民教育水準的差異。日本方面,推動明治維新的是下層武士、商人和富裕起來的農民。可以説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的教育水準非常高,連普通平民都能夠理解外國的新技術和新思想。領導者不管怎樣下達指令推進維新運動,如果底層的人不理解支援,新技術和新思想就無法推廣。清朝末期中國也出現了幾次維新運動,但僅限於宮廷內部,並未成為廣泛的大眾運動。在中國,通常只有地主階級的兒子為了科舉考試而上學,平民的孩子能夠上學的少之又少。因此中國老百姓在20世紀之前對歐洲文化的理解一直推進緩慢。

        國力這個詞具有國家主義屬性,我並不喜歡,不過有時一定得説。就平民的教育水準這一觀點來看,日本的國力超過中國是在18世紀的江戶時代。人才就是國力的源泉。包括平民在內,要是不能讓所有人都接受教育,不管一小部分人多麼優秀,這個國家也是脆弱的。每當看到中國還有孩子上不起學的新聞,筆者都會這樣想。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