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三國志(1)小米崛起
2014/11/17
鴻海也沒有預料到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雷軍抱著這一信念,於2010年4月創辦了小米公司。在此之前,雷軍曾是軟體公司的經營者和個人投資家,業務經驗豐富。但卻從未有過有關智慧手機生産方面的經驗。
於是,雷軍將手機生産業務委託給了鴻海。不過最初,鴻海的某位負責人曾一度拒絕當時仍名不見經傳的小米的合作請求。
據説,郭台銘得知道此事後大發雷霆。這是因為小米自2012年中期起迅速擴大供貨量,並漸漸成為鴻海的重要客戶。而郭台銘在到訪小米總部時,便向雷軍詢問此事,希望知道是誰最初給雷軍吃了閉門羹。
![]() |
小米的崛起對三星和索尼的經營構成了衝擊(7月,發表新款智慧手機的小米CEO雷軍) |
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即使是為美國蘋果製造大部分iPhone、熟悉行業動向的鴻海,當初也沒能預料到小米會有如此迅猛的發展。
誰都能造手機的時代?
據美國調查公司IDC統計,小米2014年7~9月的全球市佔率達到5.3%,已躍居全球第三,僅排在南韓三星電子和蘋果之後。小米之所以創建4年就實現迅速壯大,原因之一是智慧手機生産體系本身發生的明顯變化。
如果可以湊齊美國谷歌的「安卓」作業系統、1塊可以滿足智慧手機基本功能的半導體晶片、外加液晶面板等核心零部件,任何廠商或許都能生産出智慧手機。
台灣聯發科技和中國大陸的展訊通信等半導體廠商、還有代工企業等供應鏈大多集中在華人圈。以此為供給來源,自2009年前後起,在中國和印度等地,新興智慧手機企業相繼橫空出世。
當然,産品的品質方面也不再是「便宜沒好貨」。
「三星和蘋果都説‘沒問題’,為什麼小米總是吹毛求疵?」小米二號人物、總裁林斌在開始負責智慧手機開發的一段時期,總能聽到從零部件廠商處傳來這樣的抱怨。對此,林斌表示如今是口碑當下擴散的網際網路時代,為避免出現不好的評價,小米總是要求提供品質最好的零部件。
「(小米)搶在世界級企業之前採用尖端技術的情況一直在增加」,一家手機零部件廠商的負責人這樣透露。三星、蘋果都是年生産量以億為單位的「巨人」。因此,零部件供應商要對其確保供貨量並非易事,但小米卻不同。所謂「船小好調頭」,供應商在與小米的交道中可以更靈活的應對。零部件廠商的負責人表示,正是借助這樣的優勢,「(小米)在與世界級企業競爭時,推出了高性能卻低價格的手機」。
被動搖的「巨人」
隨著小米的崛起,世界級品牌的地位正在被動搖。
由於智慧手機銷售放緩,三星7~9月期合併營業利潤較上年同期減少了60%。此外,索尼也因為智慧手機業務的惡化,本財年計提了1800億日元的資産減值損失。索尼已在事實上決定撤換一直推動擴張戰略的索尼行動通訊社長鈴木國正。由於構建了與音樂服務等軟體融合的模式,蘋果表現依然強勁,但被迫與新興勢力同場競技的安卓陣營的大企業卻因此受到巨大衝擊。
智慧手機勢力版圖的變化還將波及零部件廠商。日本村田製作所本財年全年凈利潤時隔14年創出歷史新高。這是因為4~6月「面向中國企業的銷售額翻了一番」(社長村田恒夫)。另一方面,向三星等供應鋰離子電池的日立麥克賽爾的凈利潤則減少了一半。
據統計,智慧手機全球供貨量2013年已突破10億部。今後仍有望保持2位數增長,但市場的領頭羊卻很有可能發生改變。
「智慧手機的産業結構與個人電腦相似」,在索尼主導結構改革的首席財務官(CFO)吉田憲一郎如此表示。個人電腦生産也在向華人圈集中,大型企業紛紛撤出。憑藉2007年蘋果第一代iPhone 上市而形成的智慧手機市場在短短7年裏,就走上了和個人電腦相同的道路。
手機三國志(1)小米崛起
手機三國志(2)三星和索尼犯錯
手機三國志(3)牽動零部件廠商
手機三國志(4)改變日本模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