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中的大眾(4)德國品牌能否守住

2015/11/06


     「德國是具有魅力的國家。希望向難民提供實習、職業培訓以及工作的機會」,9月17日,在法蘭克福國際車展的開幕式上,德國總理梅克爾(61歲)如此敦促坐在最前列的德國大型汽車製造商的高層們。

大眾前總裁文恩德(右)與德國總理梅克爾(9月17日法蘭克福)
  作為「技術大國」德國的象徵,德國汽車産業在歐洲持續一枝獨秀。另一方面,難民問題成為導致輿論出現分歧的難題。梅克爾當時應該深信「具有勞動力吸納能力的汽車行業將保持強勁,可以解決難民問題」。

  但在第二天,大眾廢氣檢測造假問題在美國曝光。大眾的業績惡化變得難以避免,總裁馬蒂亞斯•米勒(Matthias Muller,62歲)在員工集會上表示,重建「將伴隨痛苦」。大眾非但再也無法接收難民,反而出現了裁員風險。梅克爾的計劃早早的就落空了。

   梅克爾22日向大眾表示「應顯示出完全的透明性」。這一發言暗示出,梅克爾不希望將大眾逼入絕境。在德國,民眾每7個人就有1人就職於汽車相關産業。作為信譽的證明,「德國製造」這一品牌如果受到損害,有可能對就業造成負面影響。梅克爾在10月4日的廣播節目中表示,「德國的名聲和信譽並未動搖」。

       在位於德國下薩克森州(Niedersachsen)沃爾夫斯堡的大眾總部首次遭到檢察機構的入室搜查的10月8日,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56歲)身在大眾總部。向記者表示已要求大眾查明真相,另一方面也設置了防線,表示「這不應被擴大為有關德國汽車産業和柴油技術的討論」。

  加布里爾在2003年之前曾擔任下薩克森州州長。該州掌握大眾表決權的20%。大眾與政府具有密切關係。這是政府小心翼翼處理大眾造假問題的原因之一。沃爾夫斯堡市稅收的一半依賴大眾,約12萬人口的一半在大眾相關工作崗位上就業。9月下旬,該市市長克勞斯·莫爾斯(63歲)表示,「法人稅預計將大幅減少」,決定推遲2016年預算的審議。

  當地媒體在大眾造假問題曝光之後在頭版報導稱,「我們將支援大眾」。但在檢察機構進行入室搜查的8日,分析師認為大眾「有可能進行裁員」的分析成為報道的標題。該地區越來越感到擔憂。將如何保護支柱産業和就業?梅克爾的戰鬥仍將持續下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