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急需提高「眾創空間」的服務能力及競爭力
2016/04/18
![]() |
金堅敏 |
為解決大企業、大學、研究機構與初創企業之間合作不強問題,中國政府又開始鼓勵龍頭骨幹企業圍繞主營業務方向建設「眾創空間」;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建設「眾創空間」。 「眾創空間」有遍地開花的趨勢。已有國外媒體刊登「孵化器太多創業公司不夠用了」的觀點文章(參照2016年 03月 24日《華爾街日報》)。現實中也常聽到各類「眾創空間」苦於如何從創業創新服務中實行盈利的困擾。
|
從目前中國的市場主體(個人/初創企業)的數量(接近8,000萬家)及新登記數量來看多大大超過主要經濟體。目前中國的開業率(新登記企業數/上年底企業總數)達24%左右,而近幾年美國約為10%、日本約為5%。而且,中國初創企業的存活率低(據報道大學生創業企業五年後的存活率僅為30%,低於全社會企業的約50%)因此,可以説中國存在巨大的專業性初創企業孵化需求。儘管社會也沒有必要過度追求初創企業存活率,但從創新資源的有效利用來衡量提高創業創新效率需要重視。
![]() |
「眾創空間」等孵化服務平臺與創業團隊是一個相互選擇的市場化博弈過程。孵化服務平臺希望優秀創業團隊入住,而創業團隊有希望入住一個孵化效率高、競爭力強的服務平臺。因此,創業團隊需提高自身創業創新能力的同時,提高「眾創空間」的服務能力及競爭力是提高中國創業創新效率的急需課題。
世界各國的孵化服務平臺提供的孵化服務除了提供辦公空間、高速通訊等環境外,還提供行政服務、創業指導、資金籌措、市場開拓等服務,有時候還會投資入股。從美國、日本在孵化服務的經驗來看,職業化的創業導師(伴隨激勵機制)制度與引入種子基金、天使基金、風險投資基金(VC)尤為重要。因為伴隨激勵機制的導師及各種基金與創業團隊形成一種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機制,從而幫助創業團隊儘快提高商業化能力。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金堅敏 簡歷
日本富士通總研主席研究員,博士(國際經濟法)。1978年就讀於中國浙江大學。85年至91年在中國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工作。92年就讀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97年取得博士學位。98年進入富士通總研經濟研究所工作至今。有「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日中關係轉機」、「華人經濟學者看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的主要産業和強勢企業」、「印度和中國比較」、「南韓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網路企業的創新」等出版物/論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