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開幕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發佈了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將消除過剩産能等消極因素,同時通過創新促進産業升級和創造就業機會。在全世界日趨擔憂中國經濟減速的背景下,中國不得不作出兼顧結構改革和經濟增長的艱難抉擇。
「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李克強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了産業升級刻不容緩的認識。這是因為除了鋼鐵和水泥行業的過剩産能問題之外,製造業的人工費也在上升,沒有産業升級,達成定為目標的全年6.5~7%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就無從談起。
在長約150頁的新五年規劃中,納入了旨在推動創新的具體舉措,例如將研發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率從2015年的2.1%提高至2020年的2.5%。除了將加強大學的研究功能之外,還將吸引外資機構的研發基地,以獲取最新技術。
此外,將致力於推動産業升級。中國去年制定了旨在推動産業升級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在新五年規劃中再次提出,為落實行動綱領,將向工業機器人、IT和航空太空等重點領域投入預算和人才。
在應對日趨嚴峻的環境污染方面,強調稱「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中國將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和純電動汽車(EV)等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力爭2020年國內銷量達到累計500萬輛。均是向對象企業增加補貼的計劃,將培育新産業和創造就業機會。
在中國,鋼鐵和水泥等廣泛領域存在達到3~5成的嚴重産能過剩。在新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將建立旨在促進企業整合與削減過剩産能的補貼制度,堅決淘汰落後産能。
不過,工廠關閉和企業重組有可能招致失業增加和收入下降,進而對中國期許為新經濟增長引擎的個人消費帶來負面影響。能否在防止經濟明顯惡化的同時,推進伴隨痛苦的結構改革,將成為今後5年經濟運作的關鍵。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小高航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