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寨與中國山寨的不同
2016/06/30
村山宏:日前,有媒體報道日本偶像團體AKB48的運營公司與其姐妹團上海SNH48的關係出現惡化。據悉,雙方不和的原因是SNH48運營方在未通知日方的情況下自行組建了BEJ48和GNZ48。日方似乎對於這種借用日本的商業模式在龐大的中國市場展開運營的手法感到不滿。
日本人氣組合「AKB48」(資料照片) |
目前,中國有關7月SNH48總選舉的娛樂新聞鋪天蓋地。粉絲投票已經開始,排名的中間發佈也在進行中。怎麼看都和日本AKB48的模式一樣。在北京和廣州等其他城市組建姐妹團的手法也如出一轍。對此,AKB48的官網發表公告稱,這些新的姐妹團與日本無關。日本《週刊朝日》(網路版,6月22日更新)以「秋元康遭抄襲、中國版AKB違約」為題,報道了不和的原因。對於中方吸收日本經驗、自行採取擴大路線的做法讓日方感到不滿。
AKB48與新幹線
聽了上述新聞,不禁讓人想到中國「學習」日本新幹線技術的往事。2000年代,JR東日本、川崎重工業向中國出口新幹線車輛的同時向中方公開了技術。中國吸收了日本的新幹線技術,然後利用該技術使高速鐵路網遍佈中國。同時計劃向海外出口高鐵,與日本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中國的高鐵 |
為了攻佔中國市場而與中國企業合作,反而被中國獲取技術和業務模式,被迫陷入困境。從這一點來説,AKB和新幹線十分相似。儘管日本企業指責中方「山寨」,違反商業倫理,但卻被中方反問「日本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誠然,我們不能忘記同樣的事情在日美之間也曾發生過。
1950年,豐田汽車的前身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常務豐田英二(後成為社長)和齊藤尚一作為研修人員赴美國福特汽車研修。從普通員工徵集創意的提案制度就是齊藤參考福特的制度引入的(出處:豐田官網「豐田汽車75年史」)。豐田構築了TOYOPET等品牌的多條銷售渠道,這也和美國通用汽車的做法如出一轍。
索尼的前身東京通信工業也是從美國獲得的技術。1952年,索尼創始人井深大赴美國考察時,聽説只要向美國企業支付專利使用費就可以獲得電晶體技術,由此引入了美國技術。(出處:索尼宣傳官網「Sony History」)此後,索尼在電晶體收音機領域成為全球領先企業。美國方面看到豐田和索尼的崛起應該是五味陳雜吧。正是美國企業將技術和業務模式傾囊相授,出師後的日本企業卻成為了自己的對手。
不過,日本企業並未止于模倣美國企業。從1970年前後開始,日本企業創造出了自主技術和商業模式。豐田創造並完善了 「看板管理」,精簡了過多的零部件庫存。索尼則推出Walkman等革命性的數位音樂播放器。
互相學習的日美企業
創始人賈伯斯也曾研究和學習索尼産品(AP) |
進入80年代之後,「看板管理」被稱為「準時制生産方式(Just In Time)」,成為美國企業必備的經營方式。據悉,美國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也曾研究索尼産品,學習索尼的優點。不再是日本企業一味學習美國企業,美國企業也在反過來向日本企業學習。
如今,中國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達到8000美元左右,與1980年的日本相倣。本來中國企業已到了擺脫模倣型經濟、創造自主技術和經營模式的時期。但遺憾的是,從此次SNH48風波可以看出,中國企業仍然缺乏擺脫模倣型經濟的意識。
長此以往,無論中國的經濟規模變得有多大,從經濟品質的層面來説仍處於日本50、60年代的水準。希望中國也能學習70年代的日本,實現從模倣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的轉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