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凱特為日經中文網撰稿:AKB48在中國真的火了。在6月8日舉行的「AKB48」選拔總選舉的開票活動中,包括百度、新浪在內的大型網媒爭相轉播實況,爭奪數以十萬計的線上流量;在新浪微網誌上,「AKB48總選舉」和冠軍「指原莉乃」兩個熱門話題共引發超過85萬次討論,與高考、廈門公交車爆炸案的討論量不相上下。甚至幾個AKB48成員的中國歌迷組織(非官方)共集資上百萬元人民幣為偶像投票……,但這是為什麼呢?
|
6月8日舉行的「AKB48」選拔總選舉 (KYODO) |
在中國,AKB48雖也有著人數眾多的喜好者,可站在社會大眾的角度看,AKB本應是異文化中的次文化,邊緣得不能再邊緣。
眼下中國也有許多歌手評選正搞得如火如荼,為什麼不是它們,而是一個日本的偶像評選讓人如癡如醉?更何況,兩國關係最近已是相當緊張。以至於有日本人質問筆者:「你們這樣追星,有什麼意義嗎?」
筆者認為,這不是一句簡單的「追星」就可輕易帶過的。
雖然看上去都是「選」,但和「每人出名5分鐘」的「超級女聲」相比,AKB48其實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産品。
「超級女聲」也好,「中國好聲音」也罷,都可以在短時期內發動大批群眾報名參與,急速聚集關注度。但伴隨著活動落幕,地區冠軍也好,「十六進十」、「八進六」也罷,最後能夠被人們普遍記住名字的,卻只有那麼幾個。那些曾經聲名大振的參賽者,用不了多久就會被人們相忘于江湖。
做綜藝節目從策劃的專業人士都知道,所謂選秀活動,是靠消費受眾的「慾望」生存下去的。
而AKB48,卻是幾百個平凡少女真實的「成長物語」。
從只有7名觀眾的首場演出,到7萬多人座無虛席的日産體育場演唱會,7年多來她們一直在歌迷的眼皮底下「活生生」地成長著。不僅如此,歌迷可以通過握手會、投票等方式與AKB48的姑娘們交流,不僅能主動推進她們的成長,還能讓對方記住自己。久而久之,偶像們數年如一日的努力拼搏,也會轉化為歌迷自身成長的動力。
AKB48的「成長物語」,實質上就是歌迷自身成長的參照物,偶像與歌迷間年復一年積累起的羈絆,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堅固。
但這是日本的情況,那中國呢?
中國的年輕人,只會更加渴求這樣的羈絆與青春物語。因為,和日本相比,中國年輕人在學生時代的生活要單調許多。
雖然教育改革不斷進行,但單一標準的評價體系從未發生改變。「課外活動」、「課餘生活」這些詞語,本身就意味著「課業」雷打不動的主導地位。以升學為目的的功利性教學指導思想,從小學一直滲透到高考,伴隨著一代代學子度過了青春年華。也因此,中國才會出現「早戀」這種外國人難以理解的概念。
而另一方面,日本學校對社團活動的重視,絕不亞於課堂本身。「課堂只能教授知識,社團卻讓孩子學會做人」,這在日本是人盡皆知的常識。AKB48這種偶像團體之所以誕生於日本,無數家長願意把自己家13、14歲的初中女孩子交給運營商管理,也是基於這種社會常識。而這種常識,伴隨著1999年《灌籃高手》、《棒球英豪》等以社團活動為題材的日本動畫片在中國熱播,也開始為中國年輕人所了解,乃至羨慕。
如果説「AKB48是歌迷成長的參照物」,那麼對於中國歌迷來説,這種「參照」顯然投入了更多的含義。對於他們來説,AKB48其實是自己「理想中的青春」,甚至是「理想中的曾經的青春」。
筆者認識的AKB48歌迷中,原本就喜歡日本明星的人很少,更多人對演藝圈(無論中日)基本沒有興趣。他們也不是什麼「宅男」,女性所佔比例其實非常大。筆者認為,他們和AKB48之間羈絆,實質上是一種誕生於異文化環境下的「憧憬」,而絕非簡單的「追星」。
伴隨著AKB48「成長物語」的發展,「憧憬」的情緒也在逐年積累,在第5屆總選舉來臨之時,它也終於迎來了爆發點。
所以,中國歌迷願意為指原莉乃——這個長得一點也不漂亮的女孩子集資超過50萬元人民幣,為她投出9000餘張選票,幫助她成為今年總選舉的王者。
中國歌迷對AKB48狂熱般的支援,是對自身不完美的青春歲月的補完,折射出的是中國學校教育問題的現狀。
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説,AKB48帶來的「憧憬」,實質上是中日兩國文化軟實力碰撞的結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海爾凱特,80後,2005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編導專業,卻一直從事平媒或網媒。筆名是在網遊《魔獸世界》的角色名,曾以魔獸玩家身份發表長文《網癮之戰:一場無意義的偽戰鬥》。現旅居日本東京,任職於日企,兼做自由撰稿人。
海爾凱特新浪微網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