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福原愛代表台灣參加東京奧運會

2016/09/09


  北川和德:對本屆里約熱內盧奧運會造成最大影響的當屬俄羅斯興奮劑問題。由於國際奧會(IOC)沒有全面禁止俄羅斯運動員參賽,最終200多名俄羅斯運動員參加了里約奧運會,獲得了19枚金牌。

  老將活躍於奧運會舞臺

  會場上似乎對於俄羅斯選手響起過噓聲,不可否認觀眾對於勝者産生了質疑。儘管如此,也還是出現了很多令人感到奧運之美的瞬間。例如,過去比較少見的老將們的精彩表現。

  在乒乓球女子單打的比賽中,53歲的盧森堡選手倪夏蓮給觀眾帶來歡樂。倪夏蓮曾是中國選手,20多歲的時候加入盧森堡國籍。説句不禮貌的話,倪夏蓮看起來和普通的日本大媽無異。

53歲的盧森堡選手倪夏蓮面帶微笑地比賽,也給觀眾帶來歡樂(AP)


  倪夏蓮是左撇子,採用無論正反手都用同側拍面擊球的直板握拍,球拍雙面挂膠,擅長瞬間翻轉球拍的打法。她將步法移動控制在最小範圍內,而通過靈活運用手腕,輕鬆接到幾乎所有種類的球。這種打法或許值得非職業選手參考。

  據稱倪夏蓮2015年在國際大賽上還戰勝過福原愛(27歲)。雖然她在第3輪比賽中落敗,但是面對倫敦奧運會銅牌得主新加坡選手馮天薇,倪夏蓮拿下了2局。如果當時戰勝了馮天薇,倪夏蓮或許會與福原愛對戰。

創女子體操史上紀錄7次出戰奧運會的丘索維金娜(8月14日,KYODO)
  烏茲別克女子體操選手丘索維金娜在跳馬比賽中的表現也令人驚嘆。41歲高齡的她闖入跳馬決賽,並且挑戰最高難度動作「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兩周」。雖然很遺憾落地時出現失誤,不過整體表現上佳,完全不會讓人感到她已經41歲了。

  丘索維金娜7次出征奧運

  丘索維金娜從前蘇聯時代開始參加體操比賽。首次登上奧運舞臺是24年前的巴塞隆納奧運會。她代表前蘇聯參賽,最終與隊友一起奪得女團金牌,當時年僅17歲。此後丘索維金娜代表祖國烏茲別克出戰,後來為給兒子治病而加入德國國籍,代表德國活躍在奧運賽場上。2013年在獲得德國方面的同意後丘索維金娜重新恢復烏茲別克國籍,共參加了7屆奧運會。

  據稱丘索維金娜之所以一直堅持比賽是為了獲得獎金和贊助,來給孩子治病。在此期間,體操比賽規則多次發生變化,她最擅長的跳馬的器材形狀也完全改變。即便如此丘索維金娜仍一直保持著頂尖的競技實力,成為奧運賽場的一個傳奇。
瀧崎邦明選手代表柬埔寨出戰男子馬拉松(KYODO)

  倪夏蓮和丘索維金娜都曾改變國籍這一點很引人注目。倪夏蓮為何改變國籍尚不清楚,而丘索維金娜兩度改變國籍是出於家庭情況和對祖國的熱愛。

  另一方面,為了能夠參加奧運會,越來越多選手選擇加入競技水準較低的國家的國籍。里約奧運會上代表柬埔寨參加馬拉松比賽的瀧崎邦明(39歲,日本的喜劇演員)的事在日本廣為人知。雖然似乎有很多諸如「就這麼想參加奧運會嗎」的批評聲,但筆者個人看來這絕不是一件壞事。

  當然,獲得新國籍融入該國的生活,作為代表選手在新國家獲得認可是前提。進而言之,希望他們不要在退役後又恢復原來的國籍。同時也希望各國不要為了獲得更多獎牌而拉攏其他國家潛力選手。

  奧運會的本質是選手之間的競爭

  以國家和地區為單位進行競爭的奧運會存在宣揚民族主義的一面。結果奧運會被當作展示國威的工具,國家之間為了獎牌而激烈爭奪。這也是俄羅斯興奮劑問題的原因之一。


從培養日本年輕選手角度考慮,福原愛代表日本出戰東京奧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KYODO)

   但奧運會的本質並非國家之間的競爭,而是選手之間的競爭。雖然在頒獎儀式上,會升起冠軍所屬國家的國旗、奏響國歌,但這是為了表彰選手而不是國家。雖然媒體總是發佈各個國家的獎牌排行榜,但是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在奧運會上獲得勝利的榮譽屬於選手個人」。

  不過在奧運賽場上,吶喊助威的觀眾更關注選手所屬的國家而非選手本人,偶爾還會出現狹隘的民族主義,這也是現實。希望那些因為夢想和個人情況而代表其他國家參賽的運動員能夠改變這種氛圍。

  最近,筆者腦海裏總是浮現這樣的想法。乒乓球選手福原愛與台灣選手江宏傑結婚,4年後如果以台灣代表身份出席東京奧運會,到時氣氛會如何呢?

  當然,即使結婚也沒必要更改國籍,日本乒乓界應該也有很多人會對失去福原愛有所抵觸。話雖如此,但從培養日本年輕選手的角度來考慮,福原愛代表日本出戰4年後東京奧運會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精通中文的福原愛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台灣都很受喜愛。雖然可能並非易事,但即便福原愛代表台灣出戰,肯定也會大受歡迎。

  福原愛的日本粉絲雖然感受會比較複雜,但估計也會對參加東京奧運會的愛醬表示祝福。4年後的東京體育館,如果在獎牌爭奪戰中上演福原愛VS石川佳純,或者福原愛VS伊藤美誠的局面……這對日本人而言,豈不會成為宣告奧運新時代到來的歷史性瞬間。

  但如果福原愛沒有這樣的想法,這些也只不過是空想罷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編輯委員 北川和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