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展望:TPP觸礁或讓亞洲「迷走」
2017/01/06
太田泰彥:美國下任總統川普在白宮內新設了主管經濟和外交事物的「國家貿易委員會」,起用了作為對華強硬派而廣為人知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有分析認為,國家貿易委員會將不僅圍繞貿易問題制定政策,還將與同屬白宮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合作,提出將國防、安全保障和貿易結合起來的外交戰略。這是美國政府首次在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之上設置統括機構。
![]() |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彼得·納瓦羅 |
這在事實上意味著美國的貿易戰略將從以國會管轄下的貿易代表辦公室為核心,轉向政府親自掌握主導權的路線。川普宣稱將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正在從根本上不斷修正歐巴馬政權此前推進的自由貿易路線。除了質疑美國多年來支援的「一個中國」原則的發言之外,在選舉戰的過程中,川普甚至展現出重估日美同盟的理想狀態的姿態。美國的對亞洲外交無疑將大幅改變。
擔任成為焦點的國家貿易委員會領導人的納瓦羅還曾強烈批評中國在南海的海洋戰略。稱得上「嫌中」的納瓦羅將對美國下屆政權的對亞洲外交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源自華盛頓的強烈震動或將瀰漫亞洲。
南海風波
波濤洶湧的舞臺是南海。這裡存在中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汶萊各自重疊、均主張擁有領土主權的島嶼和海域。多年來爭端一直在持續,中國通過填埋岩礁建設人工島和軍事基地,事態很難解決。
在此背景下,菲律賓尋求通過國際法解決爭端。2013年1月,菲律賓艾奎諾三世前政權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向設在荷蘭海牙的仲裁庭起訴中國。2016年7月12日,仲裁庭作出裁決,幾乎全面認可了菲律賓的主張。但在隨後的菲律賓總統選舉中,尋求恢復與中國關係的杜特蒂當選,海牙裁決的重要性隨之迅速下降。
一帶一路
中國經濟合作的基本思路是「一帶一路」(OneBelt One Road,簡稱OBOR)構想。2014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首腦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這一經濟圈構想。將從中國西部出發、經由中亞通往歐洲的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以及從中國沿海地區出發、連接東南亞、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沿海以及非洲東海岸的海上絲綢之路(一路)這2個地區作為焦點,提出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貿易和加強投資等目標。在資金方面,中國將有效利用通過貿易盈餘賺到的充足外匯儲備。此外,還能設想到在中國的主導下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也將參加。
自2015年10月TPP達成協定以來,中國開始表現出將TPP與OBOR進行比較的姿態。與用4個漢字表示的「一帶一路」相比,採用4個英文字母的OBOR簡稱更容易像3個字母的TPP那樣廣為人知。在美國華盛頓,每當民間智庫和學術機構舉行研討會等,由中國派出的專家都會對「一帶一路」進行説明,強調這一構想帶給相關國家的經濟利益。
「一帶一路」的實際就是中國發起的雙邊經濟合作構想,目前具體內容仍不明朗,與像TPP那樣制定透明規則的多邊貿易協定在本質上有所不同。雖説如此,但在亞洲各地,基礎設施建設潛在需求巨大,很多國家認為「只要有了道路和發電站,經濟就可以進一步增長……」。從接受經濟援助的一方來看,中國不附帶棘手條件的援助是值得感謝的。中國並非東盟(ASEAN)的成員國,但只要在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時,對聯合聲明的內容提出要求,東盟國家就不得不言聽計從。
尤其正在加強倒向中國的是在區域內經濟發展落後的柬埔寨。柬埔寨韓森政權2017年以後將面臨國內選舉,執政黨柬埔寨人民黨(CPP)預計將陷入苦戰。來自中國的投資和援助將成為依靠,尤其是關於外交政策,可以説柬埔寨已經對中國唯命是從。在東盟外長會議上,毫不畏懼地作為中國的代言人,堂堂正正地採取行動。反對提及海牙仲裁庭、去掉聯合聲明主要內容的就是柬埔寨。
東盟為了平等對待國力和經濟發展程度各異的成員國,採用所有與會成員必須達成一致的「全體一致」決策機制。也就是説,即使是弱小國家也擁有否決權。柬埔寨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在東盟內都是最弱的,但中國可以利用影響東盟的機構決策。同樣,經濟運作離不開海外援助的東盟主席國寮國,以及因國企資金醜聞和國內政治紛爭而陷入疲敝的馬來西亞納吉布政權對中國的依賴也在增強。
另外,由於産油量預計越來越少,由王族統治小國汶萊也表現出了親中國的動向。東盟內的TPP成員國馬來西亞和汶萊兩國今後可能會進一步拉開與美國的距離,轉而接近中國。隨著川普政權的誕生,原打算在東盟內擴大的TPP的基礎被動搖,基於規則制定經濟秩序的道路漸行漸遠。
對美國失望?
在商品、資金、人員和資訊方面擔任東盟樞紐作用的新加坡對川普政權的亞洲政策也戰戰兢兢。2016年8月2日,首次以總理身份訪問美國華盛頓的李顯龍與美國總統歐巴馬舉行會談,隨後在白宮召開的記者會上,他表達了對美國儘快批准TPP的期待。李顯龍的發言與以往一樣用詞溫和,不過他敏銳地暗示了東南亞各國是如何看待當時因面臨總統大選而迷失方向的美國政治。
![]() |
美國下任總統川普(UPI-KYODO) |
李顯龍當時表示,「TPP是美國再平衡(回歸亞洲)不可或缺的支柱。不僅是市場開放和制定貿易規則等經濟好處,作為安全保障戰略也至關重要」。
新加坡與汶萊、智利和紐西蘭一起,在2000年代率先描繪了TPP構想。使這4個小國集團簽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P4)」,並使之生效的核心人物實際上就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一説到TPP,很容易被認為是美國想出來的主意。但實際上,其原本只是以新加坡和紐西蘭為中心建立的小舞臺,大國美國隨後參與進去形成了現在的TPP。新加坡作為TPP提倡國之一,具有小國的志氣和自豪。
如果TPP擴大,本應按照新加坡的期待進展,但現在勢頭衰退。TPP設定了對亞洲新興市場國家來説可以認為是無法達到的高標準,一直以強硬態度進行交涉的美國自身現在卻要放棄TPP,亞洲各國對此非常失望。不,逐漸蔓延至東盟各國政權的感情與其説是失望,不如説是不信任。再進一步説,也許更接近憤怒。
李顯龍忠告美國
李顯龍以「雖然無意插手美國的內政問題……」為開場白,接著用罕見的熱情腔調表示,「從美國參與亞洲地區事務的觀點來説,美國的名聲已經岌岌可危。(中略)人們在教堂等待,但如果新娘不出現,大家恐怕會深感受傷。不但傷害感情,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將蒙受實際損失」。
TPP協定第30章的「最終規定」裏有關於協定生效的規定。該條款為,初始加盟國、即日美和新加坡等12個國家必須全部在2年內完成議會批准等國內手續,或者合計國內生産總值(GDP)佔初始參加國85%的至少6個國家完成國內手續,協定方能生效。從TPP區域內各成員國的GDP來看,僅日美兩國就佔約80%,因此日美兩國只要有一方缺席都無法滿足佔85%以上的條件。也就是説,TPP要想實現,日美兩國的批准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雖然日本的安倍政權不受美國動向影響,先行推動了TPP的批准,但如果美國不行動將沒有任何作用。
川普政權的誕生使TPP遭遇挫折後的亞洲經濟秩序由誰來構築?現在還沒有看到答案。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太田泰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