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物:杜特蒂代表的亞洲民主

2017/04/20


      「必須要負責任」,3月16日菲律賓眾議院議員以在毒品犯罪搜查中「法外殺人」為由,要求彈劾現任總統杜特蒂。

 

      但是,杜特蒂上任雖然已經9個月,支持率仍超過7成。在總統的超高人氣面前,彈劾請求難以得到廣泛贊成。「這就是民主」,杜特蒂輕鬆地説。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

 

      前任總統艾奎諾三世在位6年,實現了較快的經濟發展,年均增長率超過6%,一改菲律賓被稱為「亞洲病人」的低迷狀態。但在2016年5月的總統選舉中,菲律賓人民並沒有選擇讓艾奎諾三世連任,而是選出了承諾打擊犯罪和貪污的新領導者。

 

      「為什麼是我當選呢?因為我傳遞了正確的資訊」,3月19日,杜特蒂在訪問緬甸時對當地的菲律賓人這樣説。

 

       杜特蒂在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的達沃市長大,因為品行不良花了7年時間才從高中畢業,大學時埋頭研究槍和女人。雖然是不良少年,但後來升入法學院,並在1977年成為當地檢察官。

 

       當時的菲律賓處於馬可仕政權的戒嚴令之下,鎮壓和犯罪橫行。因為害怕報復,很多檢察官不敢懲治犯罪,但杜特蒂將犯法的軍人和警察一個接一個送進檢察院。杜特蒂的友人薩繆爾·威(音譯)回憶稱,「那時他的口頭禪就是‘我不做誰來做’」。

 

       1988年,杜特蒂就任達沃市長後開始徹底懲治毒品犯罪。有傳聞稱他還組織了「暗殺小組」。原本惡名昭彰的達沃市犯罪率驟減,更在2008年被政府評定為「最宜居城市」。同時,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2014年的增長率達到9.4%。

 

       菲律賓人民對達沃市的發展羨慕不已。但達沃市的經濟發展成果並未惠及全國,治安和貪污問題依然如故。這種不滿催生了被喻為「劊子手」的強權總統。


 

      杜特蒂斷言「毒販沒有人權」,因販毒而死的8千人當中,有2千多人是因為抵抗而被警察殺死的。3月2日,在首都馬尼拉舉行的追悼彌撒中,老人和孩子抱著死去親人遺像的畫面讓人心痛不已。祭司阿瑪德·皮卡達爾(音譯)感嘆道,「比馬可仕時代還糟糕」。

 

       但這樣的聲音都被杜特蒂的支援者無視。「總統讓我們覺醒了」,支援團體的領導人羅納德·卡爾德瑪(音譯)這樣説。但當被問到法外殺人時,只用「我不知道實際發生了什麼」來搪塞。

 

       1986年菲律賓爆發民主革命,推翻了獨裁政權,開啟了亞洲民主化的進程,至今已有30年。菲律賓人民選擇杜特蒂可以説確實是民意。但是,民主主義只有保證了人權和法治,才能發揮作用。對世道不滿的人,又屈從於曾經拒絕的強權政治,這種情況在軍事政權復活的泰國也能看到。是將國家的理想狀態寄託在部分精英分子身上,還是花時間去爭取人民的同意?亞洲正站在十字路口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