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驗看中國是否需要工匠精神

2017/06/21


  村山宏:中國提出了和日本很相似的口號,那就是弘揚工匠精神。目前,中國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達到8000美元,屬於中等收入國家水準。要想不被低收入國家追上,並不斷向高收入國家靠攏,就必須提高産品和服務的品質。為此,中國認為必須像日本的手藝人那樣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從日本的經驗來看,這種工匠精神也有可能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風險。

 

日本工匠用手向探針上安裝懸臂梁的精細作業

 

  據新華社報道,日前訪問比利時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了「吉利富豪汽車創新成果展」。李克強在現場表示,要「錘鍊工匠精神,升級中國製造」。此前,工匠精神對中國人來説可能有些陌生,但就如2016年入選中國十大流行語那樣,最近這個詞的知名度一舉提高。實際上,讓這個詞流行起來的就是李克強。

 

  供給側的執念會造成弊端

 

  2016年和2017年,李克強連續兩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已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中國要想繼續實現經濟增長,必須從大量生産廉價商品向製造優質産品轉型,提高中國産品的品牌實力,而「工匠精神」就包含著這些含義吧。目前,中國各地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等廣泛領域都在進行學習工匠精神的活動。

 

  不過,學習工匠精神可能需要注意一些事情。那就是追求製造和服務的品質要以長期的努力為前提。投入大量優秀人才用多年時間開發並提供理想的商品,這樣做固然很好,但生産效率一直很低的話是無法盈利的。對於需要每個季度或半年結算利潤的企業來説,回報非常慢的投資可能會成為沉重負擔。此外,如果過於執著一件事物,還可能跟不上新技術和創新的步伐。

 

  最令人擔心的是,工匠精神容易陷入供給側的邏輯。無論供給側投入多大的精力提高産品和服務品質,但如果做過頭的話,對消費者來説也只不過是過剩的品質,或者過剩的功能與服務。而需求側的邏輯應該是消除過剩的部分並相應降低價格。在日新月異的電子産品等領域,有人認為一項技術在3、4年之後可能就會過時,産品的耐用性能滿足這個時間就足夠了。

 

  當然,即使是過剩的品質、功能和服務,如果有能接受的消費者就另當別論。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就有很多這樣的消費者。日本企業走上過剩的高附加值路線應該是在1980年代後半期。為了對抗因日元升值流入的國外廉價産品,日本企業只能提高産品附加值。當時,日本有很多會購買高檔精緻産品的消費者。

 


 

  這樣做帶來了惡果,製作精良的日本産品變得價格過高。尤其是家電領域,日本企業在海外市場上輸給了性價比更優的南韓企業和台灣企業的産品。失去海外市場的日本企業只能更加專注於國內市場,陷入了惡性循環。日本産品喪失普遍性,只能在國內獨自進化。工匠精神以扭曲的形式發揮了作用,其結果或將導致了日本製造業的「孤島化」現象。

 

  追求工匠精神要適可而止

 

  日本製造業的孤島化是有原因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經過泡沫時期後,日本的每人平均GDP在1995年上升到4.3萬美元,這在當時的高收入國家中也屬於頂級水準。當時美國的每人平均GDP不到3萬美元,英國為2.2萬美元。對於以日本國內高收入階層為目標客戶的日本企業來説,很難再把目標轉向國外的大眾消費市場。

 

中國廣東省的智慧手機工廠(2016年2月,中村裕攝)

 

  當時,南韓和台灣的每人平均GDP為1萬多美元,本國和本地區內的消費者與海外的大眾消費市場幾乎是重疊的。南韓和台灣的産品品質尚可,價格也適中,受到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目前,中國大陸的每人平均GDP為8000多美元,接近南韓和台灣當年的水準。如果製造出的産品符合人口近14億的巨大國內市場的需求,直接就可以進入全球的大眾消費市場。

 

  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廣域經濟圈構想,域內國家大部分是每人平均GDP不到5000美元的新興市場國家。如果要向這些新興國家銷售中國産品或中國企業在當地製造的産品,那麼最合適的就是「品質尚可的産品」。如果像日本那樣製造只有已開發國家的部分消費者才能接受的「高檔産品」,反而會失去中國的優勢。

 

  目前,中國需要的應該是「適可而止的工匠精神」。中國需要的不是100分的完美産品,而是以適中價格提供95分的産品。中國企業以95分産品擴大市佔率的做法對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企業來説可能很是不利。如果擴大市佔率後做大規模,企業就有餘力進一步提高産品品質。到那時,中國企業再研發100分的産品和服務,對已開發國家的企業來説就變成了威脅。南韓三星電子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線。

 

  不過,筆者感覺即使沒人提這種建議,中國的工匠精神也能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因為很難想像投資風格隨機應變的中國人會始終執著于一件不知道何時才能産生利潤的事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