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中國 > 企業 > 李東生:大量生産已經行不通

李東生:大量生産已經行不通

2016/03/18

PRINT

        中國在兩會期間公佈力爭2020年之前實現年平均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長」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為了保持增長,産業升級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注:本文由日語原稿翻譯而成)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現狀?

  李東生:中國大部分企業已開始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TCL去年曾預計收入增長18%,但結果僅增長約5%。在(製造業集中的)廣東省,自去年下半年起,相繼有企業陷入破産。我的感覺是,與2008年雷曼危機時相比,目前的中國經濟更加嚴峻。

李東生
      記者:有哪些打開局面的舉措?


  李東生:中國企業只能通過技術革新推進改革。例如TCL去年在世界範圍內銷售了8300萬部手機。僅從銷量來看,可能排在世界第5位或第6位。但是,大部分為中低價位産品,與美國蘋果難以相比。也就是説,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記者:將如何實現技術革新?

  李東生:為什麼中國人特意跑到日本那麼大量買馬桶蓋呢?或許不是因為中國企業無法生産那種商品。換言之,中國企業自主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較弱,同時商品策劃力仍然低下。

  記者:將如何改變?

  李東生:僅僅是大量生産的以往思路已經行不通。在企業內部培養精心製造産品的「工匠精神」是今後必不可少的。日本和德國具有對産品精益求精、認真改進産品的企業文化。這一點在形成差異化、打造品牌方面非常重要。這方面有所欠缺的中國産品很難在海外高價銷售。

      記者:快速的工資上漲也成為中國企業面對的課題。

       李東生:回顧最近數年來的中國,工資上漲速度一直超過勞動生産效率的提高。最低工資不需要每年都提高,應該合理作出判斷,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快速的工資上漲將給企業競爭力帶來負面影響。今後的中國或需要對提高工資採取慎重態度。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63
具有一般參考性
 
4
不具有參考價值
 
5
投票總數: 72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