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經濟」讓自行車大國復活

2017/07/12


  6月中旬,上海已經進入梅雨季。一到中午時分,儘管天上還下著毛毛雨,但商務區的街上依然能看到顏色亮麗的橙色自行車來來往往。「想去稍微遠點的地方吃午飯」,一位25歲的女白領蹬著踏板説。

 

工作人員蹬著三輪車回收上海街上到處停放的自行車。上海市今年加強了對自行車停放場所的監管,至少撤除了4000輛。

 

  這位女性騎的是初創企業「摩拜單車」2016年春季開始投放的共用單車。摩拜單車不僅進軍了英國市場,近日又登陸了日本福岡市和札幌市等地。

 

  使用方法非常簡單,用手機APP掃一下車身上的二維碼即可自動解鎖。到達目的地後手動關鎖,手機就能自動結帳。

 

  憑藉「30分鐘1元錢」的實惠價格和可以隨時隨地停放的便利性,摩拜單車只用1年多時間就在全國投放了500萬輛,實現了爆發性普及。另一方面,其競爭對手小黃車「ofo」也投放了600萬輛。

 

  中國曾經被稱為「自行車大國」,街道上彷彿是自行車的海洋。但隨著機械化浪潮,這種場景不再出現。作為其代價,城市發生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騎自行車既有利於健康,還不會堵車。街上隨處可見的共用單車讓人覺得中國重新回到了自行車大國時代。

 

被強制撤除的自行車停到了存車處。根據保管時間的長短會産生一定的費用,因此各家共用單車企業需要儘快把車領回去。

  

  然而迅猛發展的共用單車也産生了副作用。共用單車被大量隨意停放,影響了交通,上海等城市開始強制撤除和加強監管。在中國,新服務以年輕人為中心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包括制定監管措施在內,全社會都在發生變化。這只是令人激動的中國14億人市場的一個日常情景。

  


 

 

  色彩艷麗的自行車在街上來來往往。「可以隨時停放」、「不用擔心被盜」、「既有利於健康還能解決空氣污染」,共用單車基於這些理由得到了用戶的青睞,被用於上下班和上下學等。上海已經有十幾萬輛投入使用。

 

 

  利用APP掃碼解鎖。還可以搜索附近的閒置車輛。智慧手機APP的普及使得共用單車用戶迅速增加。

  

 

  車座上印有使用價格,各家共用單車企業展開了激烈的價格競爭。

 

 

  共用單車「ofo」在地鐵站內設置的廣告。所有共用單車企業都在虧損,不過政府主導的創業鼓勵政策掀起了投資熱潮,吸收的大量資金成為開展新業務的原動力。

 


 

 

  有人故意破壞了「ofo」的二維碼和車牌號。不讓其他用戶使用,將自行車據為己有的情況也在增加。

  

 

  雖然有素質低的人,也出現了「單車獵人」,他們用智慧手機給被據為己有的共用單車拍照,然後通過社交網站進行舉報,在網上呼籲用戶提高素質。如果記錄下拍攝地點等,工作人員會用卡車到現場收回。

  

 

  摩拜單車與咖啡廳「沃歌斯(Wagas)」共同運營的餐廳。牆上畫著共用單車的圖案,努力擴大品牌影響力。

 

  摩拜單車與沃歌斯在共同運營的餐廳店門前設置了展示用的自行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支局長 小高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