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成功的關鍵
2017/08/3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西村友作: 近年來,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趨勢正在迅速擴大,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在日本,中國企業進駐日本的報道也越來越多。最近,有報導稱華為將在日本國內設立技術研究實驗室,並開出日本企業的雙倍的薪酬成為了熱點話題。
![]() |
華為在東京召開了Nova系列手機的新品發佈會(2月21日,日本東京) |
與中國企業相比,日本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歷史更長,在海外的銷售額比率正逐年增加。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發佈的《世界貿易投資報告2016年版》的統計顯示,2015年日本企業的海外銷售額比率達到58.3%,創出了歷史新高。
日本企業在國際市場擴大銷售額的背後,存在日本品牌的良好「信譽」。日本大型廣告代理商博報堂2015年對亞洲15個城市進行的調查發現,日本産品的形象包括「高品質」、「大家認可」、「安心、安全」,獲得了高度評價。
|
如今,日本産品獲得了良好信譽,但在戰後不久之時,劣質産品也很多,在國際上口碑很差。如實表現當時對日本産品印象的鏡頭出現在電影《回到未來3(Back to the Future Part III)》中。生活在1955年的博士表示,「難怪發生故障呢,這裡寫著‘日本製造’(No wonder this circuit failed. It says,「Made in Japan」)」。對此,從1985年穿越回去的主人公馬丁回答説:「這是什麼意思?日本製造最棒了(What do you mean,Doc? All the best stuff is Made in Japan)」。
在約30年時間裏,日本産品獲得的評價明顯發生了變化。其背後存在的無疑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人員們對提高品質而付出的不懈努力。通過積極的研究開發,劃時代的創新也隨之誕生,由此挖掘出新的需求。索尼的Walkman、日清食品的泡麵、東陶(TOTO)的衛洗麗等,例子不勝枚舉。
日本企業的優勢不僅在於産品的品質和技術,還在於細緻週到的服務。不僅是銷售之後週到的售後服務,還會分析當地的需求,然後反映到各種服務中。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2016年發佈的《日本國際競爭力調查》顯示,日本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在於「産品、服務的性能與品質」、「研發和技術」和「售後服務」。日本企業以此贏得各國消費者的「信譽」。譬如,美國經濟雜誌《富比世》(Forbes)和美國諮詢公司「聲譽研究所」(The Reputation Institute)發佈的「2017全球企業聲譽100強(The World’s Most Reputable Companies in 2017)」顯示,佳能、索尼和豐田等13家日本企業入榜。
近年來,在日本市場,中國企業的高品質産品也在逐漸增加存在感。以家電連鎖店和網店的銷售數據為依據的「BCN排行榜」顯示,華為在2017年上半年無鎖版智慧手機的銷售量中排名第一,銷售量同比增長300%。拉動其銷售量的是「高品質」的高端機型。此外,在民用無人機領域全球份額第一的大疆創新科技(DJI)也在不斷推出高性能産品。
![]() |
試騎摩拜的日本年輕人(8月22日,日本札幌) |
不僅是華為和大疆等製造業企業,在中國的IT服務領域,也開始瞄準國際市場。2017年7月,摩拜單車(Mobike)設立了日本法人,率先在北海道札幌開展業務。日本是摩拜單車進軍海外繼新加坡和英國之後的第3個國家。此外,阿里巴巴的「支付寶」也即將開始提供面向日本人的服務。
來自中國的創新挑戰世界的行動受到期待。但另一方面,由於開展國際業務的歷史比較短,中國企業的信譽似乎仍未在世界範圍內完全確立。有觀點指出,「在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之際,個人資訊的保護或許將成為課題」(日經中文網)2017年8月16日)。此外,德國統計公司Statista和Dalia Research聯手對全球52個國家的約4.3萬人進行的品質形象調查「Made-In-Country Index 2017」顯示,「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排在最末位的第48位。
100元紙幣這種「紙片」之所以能作為100元流通,是由於使用者相信其具有100元的價值。信用成為現代經濟的基礎,市場經濟無疑就是信用經濟。
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正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是成功拓展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但是,信譽並非一朝一夕可獲得。中國企業能否腳踏實地付出不懈努力、贏得在全球市場的信譽?中國企業今後的活躍值得期待。
![]() |
西村友作 |
西村友作: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教授,1974年生於日本熊本縣。1995年首次訪問深圳,隨後決心到中國留學,自2002年起在北京生活,2010年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成為被該大學正式錄用的首位日本人專職教師。兼任日本銀行北京事務所客座研究員。專業是國際金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