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24小時連續戰鬥?
2017/10/2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西村友作:8月底,一篇關於知名會計師事務所離職女員工的帖子在中國的網上瘋傳。雖然話題的主要內容是「在離職前發現患癌,請求公司延長保險但被拒絕,結果自費做了手術」,但文中的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位27歲女員工,從去年10月份就開始加班,幾乎每天都是夜裏12點才下班,加班到半夜一兩點是家常便飯,有時候加班到淩晨4點,早上9點上班還被要求不能遲到,而且沒有加班工資或加班調休。」
根據這一內容來計算,假設平均淩晨1點下班,則每天加班7小時,一個月按20天計算,每月加班140小時。在日本,被視為「過勞死認定標準」的時間外勞動時間為80小時(每天4小時)。2016年,日本最大廣告代理商「電通」的一名東京大學畢業的新員工過勞死問題成為話題,但被認定的加班時間僅為105小時。上述會計師事務所的女員工明顯超過了這個時間。雖然癌症和加班的因果關係不明確,但如果持續這樣的生活,出現過勞死也不足為奇。
![]() |
自殺的電通員工母親神情悲痛地出席記者會(2017年1月,日本厚生勞動省) |
「過勞死」一詞源自日語,指的是因長時間勞動和職場的過度壓力引發的猝死和自殺。曾經在日本以外幾乎沒有類似案例,因此英語名也是「Karoshi」,直接採用了日語的讀音。
|
「過勞死」是誕生於1978年的新詞彙,但實際在社會上被廣泛熟知是在1988年以後。查閱《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資料庫「日經telecon21」可知,1988年10月以前的早報版只有1篇報道使用過「過勞死」一詞。1988年,律師受理過勞死、過勞自殺和工傷等諮詢的「過勞死110」電話設置後,這一問題開始在社會上受到關注,報紙上的相關報道也出現激增。在1988年10月至1990年底的短短2年裏,日經早報版刊登的「過勞死」相關報道超過50篇。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期,某保健飲料的廣告詞「你能不能24小時連續戰鬥?」開始流行也正是在此時期。
過勞死從最初就被視為一種社會問題,但日本政府遲遲未採取具體的對策。日本厚生勞動省2017年10月剛剛發佈的《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顯示,「心腦血管疾患相關工傷保險的理賠次數」從2000年的85起增加至2016年的260起,達到3倍。此外,「精神障礙相關工傷保險的理賠次數」在同一期間從36起增至498起,增加了14倍。這些數據歸根到底只是實際被認定的人數,僅為冰山一角。單從自殺人數來看,工作問題成為原因和動機之一的自殺者人數2016年達到1978人,相當於每天就有5、6個人因工作原因而自殺。
直到最近,面對持續增加的過勞死案例,日本政府才終於行動起來。2014年6月,日本通過了《過勞死等防止對策推進法》,防止過勞死成為「國家責任」。自1988年過勞死被視為問題以來,竟然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 |
日本著名廣告公司電通的大樓經常燈火通明 |
另一方面,中國部分媒體報導稱,每年有約60萬人過勞死。雖然不清楚該數據的準確性,但過勞死無疑在中國也開始成為社會問題。
毫無疑問,「壓力」就是引發過勞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經濟快速增長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極為激烈,有不少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傾向於給自己施加過度壓力。2012年播出的電視劇《浮沉》的經典臺詞生動體現了現代工薪族的現狀。
「我們這些小白領,用力過猛會過勞死,用力不足連蝸居都住不起。」
結婚需要房子,結婚之後還要賺孩子的教育費和父母的生活費等。適齡勞動者的壓力非常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需要很長時間。以過勞死的形式失去優秀人才無疑是國家的巨大損失。日本應對過勞死問題動作遲緩導致的損失之大難以估量。
中國應吸取日本的教訓,盡可能迅速地採取過勞死防範舉措,努力保護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優秀人才。
![]() |
西村友作 |
西村友作: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教授,1974年生於日本熊本縣。1995年首次訪問深圳,隨後決心到中國留學,自2002年起在北京生活,2010年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成為被該大學正式錄用的首位日本人專職教師。兼任日本銀行北京事務所客座研究員。專業是國際金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