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傻錢」能否改變關係到民族復興
2017/11/29
梶原誠:中國的投資銀行家似乎重新開始活躍起來。原因是此前阻礙中國企業進行海外併購的政策限制出現了鬆綁的苗頭。
「已經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預計併購活動明年將會再次擴大」,10月19日在上海召開的企業併購相關人士研討會上,一位為中國企業提供指導的歐洲銀行家這樣強調。
目前中國對海外企業的收購正在銳減。為維持人民幣的信用,政府剎下了資本外流的煞車。根據湯森路透的統計,被迫撤回的收購今年已經達到60起,是上一年的2倍以上。
對人民幣的擔憂已經告一段落。為支援購入人民幣而在去年急劇下降的中國外匯儲備至9月份也已經連續8個月增加。
![]() |
政府放出放寬限制的信號。8月份在繼續限制購買房地産等投機性對外投資的同時,公佈了支援對「一帶一路」戰略和獲取資源等國家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領域進行投資的標準。尤其是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國家主席)在十九大上提出「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産、服務網路」,顯示出積極姿態。
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企業的收購突然激增,這一「奇特現象」也許傳遞出某種訊息。1~9月的收購額達到60億美元,是上一年同期的3倍。在排名前10的收購案中,有5起都是戰略領域的資源與能源類企業。
看著掙錢機會的回歸,投資銀行家們正盼著隧道口的到來。但有沒有危險呢?
「傻錢」——在中國對外投資最為活躍的2016年,據説中國資金在美國矽谷很被人瞧不起。因為對於美國投資者猶豫不定的可疑高科技企業,中國資金仍出手闊綽地投資。當中國資金再次面向世界時,會不會獲得同樣的綽號呢?
對此需要關注三個焦點:一是能否以適當的價格收購。根據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BCG)對全球併購活動的調查,代表多少年可以收回本金的「EV/EBITDA倍率」在2016年達到13.6倍。1990年以後的平均值為12倍,已經是連續4年超過這一數字,與雷曼危機前的倍率相當。
主導價格上漲的因素就作為買家存在感越來越強的中國企業。2015年收購的紐約巴卡拉酒店平均每間客房價格超過200萬美元,創下新的歷史記錄,瞄準中國人的海外旅遊熱而競相收購酒店成為廣泛關注的話題。
資産價格大幅上漲,如果沒有相應的高收益,收購就划不來,但問題不是這麼簡單。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中國政府今年公佈的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業務調查,有44%的企業沒有獲得收益。波士頓諮詢集團2014年的調查顯示,在中國的對外收購中,「沒有問題」的比例僅為32%。
日本企業也曾在泡沫經濟時期大肆開展海外收購,但許多投資是高位買入,在虧損的同時忍痛捨棄。中國企業會怎樣呢?
第二是能否控制住債務的膨脹。根據QUICK FactSet的統計,中國的企業債務在今年3月佔到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65%,與2011年的120%以下相比出現大幅增加,達到20個主要國家平均值的1.8倍。財務體制惡化的原因就是企業為開展收購而進行了大量貸款。對於因收購美國電影製作公司而引起轟動的大連萬達集團,中國政府事實上相當於下達指示,要求其出售業務並縮減債務。
![]() |
龐大的債務今後將進入償還期。根據美國評等公司標普全球評等的統計,該公司給予評等的中國企業的到期債務在明年為185億美元,2020年迅速膨脹到308億美元。在經濟環境不利局面上如果仍背負著債務到處收購,全球市場人士將不得不考慮其信用風險。
第三是能否被收購對象接受。有一個場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僅僅是資金,如果能把人員和文化也傳播出去的話,中國標準就將成為全球標準。世界500強的70%都將是中國企業」——2015年11月在中國海南舉辦的一個研討會,臺上激昂振奮的演講,贏得了熱烈掌聲。
無論是瑞士還是芬蘭,企業都是通過種族多樣化和尊重收購對象的文化而成功實現了國際化。霸權主義只會引起反感和警惕。美國政府的外國投資委員會負責從安全形度對外資收購進行審查,在2013~2015年審查的買家中,有19%是中國企業,在各國當中所佔比例最大。
中國企業能否從中汲取教訓,蛻變成「聰明錢」呢?如果進展順利,通過收購可以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人才、技術及市場。將會成為實現習近平主席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助推力量。
相反,如果依舊「傻錢」居多會是怎樣呢?企業背負著債務重啟收購競爭,還會與外國發生摩擦。資本流失與企業信用惡化將威脅人民幣的信用,加劇資本流失。在去年之前的海外收購熱潮中,就隱含著因經濟減速而擔心人民幣貶值的中國企業將資金逃往海外的意圖。政府不得不叫停相關的收購,使這一企圖落空。
如果政府放鬆限制,將成為一場冒險賭博。開閘之後資金的奔流方向,將決定著中國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