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為何「國進民退」
2017/05/27
目前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進行投資的主要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熱情似乎並不高。這是什麼原因?會不會造成「一帶一路」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擋箭牌?對此,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政治研究所張明研究員。日經中文網分兩次刊登採訪內容。
記者:一帶一路的建設以國有企業為主,不是以民營企業為主。一些專家擔憂,這會不會耽誤國有企業的改革?比如説國企把一帶一路的建設當成擋箭牌而不配合改革,這樣的風險有沒有?
![]()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張明 |
張明:目前的建設以國有企業為主,主要就是因為目前的建設主要是在基礎設施,由於目前的一些特點,民間資本是不願意也沒有能力進入的。但是我們展望未來的話,如果基礎設施打好了,換句話説企業未來在當地進行經貿交易有了一些物質保障,中國跟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就可能得到進一步的促進。所以我覺得下一步,當基建做好之後,可能中國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間企業參與的熱情會更高一些。這是我第一個判斷。
第二個,您問一帶一路會不會成為國企的擋箭牌來阻擋國內的國企改革?我覺得有一個原則,就是一帶一路本身的投資是不是遵循市場化原則,這個很重要。如果是市場化的原則,就是説你出去不是政府給你施加壓力讓你出去的,而是你看到投資機會才出去的。如果是這個原則能夠遵循的話,它就不會成為我們國企改革的一個擋箭牌,因為國企的改革未來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但是反過來,如果國企做這個項目不是國企自己願意做的,而是政府主導的話,這個的確就跟國企改革的方向有一些背道而馳。這樣國企未來就有理由了,説我這個項目虧錢,不是我自己決策,是政府讓我去的,這對國企改革當然有不利因素。
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政府才要貫徹,就是中國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做投資的時候,不要政府強烈強制要求,而是政府鼓勵,但是經過國企經歷自己的決策之後,自己願意去,這樣的話萬一這個項目出了問題,國企才會自己承擔風險,才不會回過頭來埋怨政府。所以這恰好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教訓,就是説未來在企業對外投資中,無論是國企做投資還是國有金融機構做投資,都應該貫徹市場化導向的原則,這點很重要。
記者:目前中國政府加強對資本外流的管制,而一帶一路的目標之一是資金的融通,也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這兩個政策之間有一點矛盾。您認為資本外流的管制對一帶一路的建設有哪些影響?
張明:從2015年8月11號人民幣匯改之後,由於貶值壓力跟資本外流相互在加強,所以人民銀行的確是收緊了對資本外流的限制。除了傳統的銀行跨境信貸,跨境證券投資,特別是這兩年,特別是在16年下半年之後也加強了對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限制。
央行收緊限制的原因,的確是去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太快,所以政府有擔心,就是有很多企業到海外投資不是真正的投資,而是變相的資本外流。應該説這個政策的實施的確是有效的遏制了資本流出,也穩住了人民幣匯率,但是客觀上也像您所説的,也産生了一些不利的效果。比如説人民幣國際化的放緩,因為限制資金的外流,離岸市場上人民幣的流動性就受影響。還有就是的確影響中國企業對有些地方的直接投資,因為即使是商務部和外管局審核真實的投資,企業發現想獲得外匯也變得非常困難,審批也變得沒有以前那麼順利,通常時間會更長。應該説如果這樣的話,的確對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上的投資有一些負面影響。
不過近期應該説商務部、外管局、人民銀行他們也認識到這個問題,我看他們最近一些表態説未來還會加強對企業海外投資的真實性的審核,但是如果真實性審查是沒問題的是合格的,那麼他們還是會加快對真實的海外投資的審批以及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外匯。而且我們也看到了,最近其實隨著中國經濟的一些反彈,現在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有些下降。這個情況下,預期未來一段時間,對於真實的中國企業對海外的投資的審批,會稍微放鬆一些,外匯的可得性也會比以前提高一些。
記者:目前政府鼓勵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而對其他海外投資加強限制。一帶一路有關的海外投資大部分以國有企業為主。那麼在海外投資當中,是不是出現另外一個「國進民退」的現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