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離消費者遠去的20年

2018/07/11


       村山惠一:感謝、心情很好、表示敬意……在索尼6月份召開的股東大會上,股東相繼作出了稱讚經營層的發言。索尼自1997財年(截至1998年3月)以來,時隔20年創出了營業利潤新高。前社長平井一夫也憑藉2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2億元)的薪酬登上日本經營者最高薪酬榜首位。

      

SONY的LOGO(資料,reuters)

      

      雖然這是日本代表性企業索尼的好消息,不過,並沒有從中感覺到震撼的應該不止我自己。

   

      讓人心情並不舒暢的原因很簡單。在索尼忙於重新構築經營體制時,新興勢力不斷崛起,科技領域的景象已為之一變。

   

       典型的例子就是1998年成立的美國谷歌。該公司通過與搜索功能形成一體化的廣告推高了收益,又憑藉YouTube成為視頻分享網站的盟主,還借助提供基本作業系統(OS)在智慧手機領域比肩美國蘋果。其股票總市值已達87萬億日元左右,是索尼的12倍。

   

      可以説最近20年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與谷歌的擴張形成正比一般,個人的力量也越來越大。

     

      接觸到網際網路的個人轉身成為資訊的發佈者,購物和工作也理所應當的開始經由網路來完成。共用型服務遍地開花。

      不是接受給予,而是根據喜好自由訂製,需要時馬上可以到手——能夠滿足消費者這些期待的企業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牽引力。

   

      充當奔向「個人時代」的助跑作用的「科技大眾化」趨勢在20世紀就已經出現。而當時發揮巨大作用的正是索尼。

  

      1950年代以後,在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帶領下,索尼開發出了可裝進口袋的收音機、可移動的電視機還有walkman,借此開拓出了符合個人需求的高科技産品的市場。使用小型錄影機拍攝和製作視頻的潮流也隨之擴大。

      

索尼於1979年開發出的第一代Walkman「TPS-L2」(攝于索尼歷史資料館,reuters)

      

       在日本核心家庭(小家庭)化和引入雙休日的背景下,索尼順利的乘上了個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的浪潮。

 

      「利用資訊革命讓人們獲得幸福」,這是軟銀集團社長孫正義慣用的一句話,但實際上十幾年前索尼就開始踐行這一點。

   

      這再次讓我感覺到經營者領導能力的重要性。

   

      盛田昭夫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我們公司的歷史可以説是努力實現井深先生夢想的一群人的故事。」

   

      渴望獲得更便捷、更有趣産品和服務是一般大眾的心理。而只有當執著于産品和服務的經營者成為凝聚力,野心勃勃的人才因此而蜂擁而至的公司才能真正抓住這一大眾的心理。

   


  

   

      當今世界擁有存在感的科技巨頭大部分由充滿個性的創始人領導,這似乎並非巧合。谷歌的兩位創始人提出「蒐集和整理全世界的資訊並使其可以訪問」的目標。他們借此吸引網路、人工智慧(AI)的研究人員及技術人員加入,掀起了自動駕駛等創新的潮流。

   

      那麼,這20年來索尼都在做什麼呢?我認為索尼經營者的精力都用在了維持和管理創始人構築的巨大組織上。

   

      新設統管生産基地的公司、將委員會向設置的公司轉移、與其他公司開展合作或解除合作、整理虧損業務等等。顯然,索尼一直在忙於構築堅實的盈利體制。

   

      一方面,索尼給人以漸漸拉開了與普通大眾距離的印象。

   

      在「避免不計後果地追求規模」這一方針之下,索尼倒向了走高端路線。這是否存在自己主動減少與客戶接觸的一面呢?在遊戲服務上,索尼雖然擁有比1年前增加3成的3420萬名收費會員,但這與達到1億人的電商巨頭美國亞馬遜仍相差懸殊。

  

      被認為具有索尼特色的機器人「aibo」第一代於1999年上市,全新的思維曾受到關注。之後相關業務成為整合對象,但今年1月又以新款「重出江湖」。

     

      為了新款aibo,索尼聚集了分散在公司內的感測器和AI領域人才,打造出了具有聯網功能等符合當今潮流的産品。aibo能做出如狗一樣逼真的動作,也會發出可愛的聲音。

   

索尼的新一代機器狗aibo

  

      但也存在美中不足。aibo截至4月中旬的供貨僅為逾1萬1千台。多達4千個的零部件的組裝並非易事,成為大量供貨的瓶頸。約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萬元)的售價也並不算便宜。因此,aibo仍沒有成為將科技送到大眾身邊的産品。

   


      雖然已經開始利用過去的積累,推出還算不錯的産品和服務,但仍缺乏改變世界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僅是索尼,這或許是曾在20世紀取得成功的日本大企業共通的問題。

                                             

      日本企業眼下的業績不算糟糕。上市企業2017財年連續2年刷新凈利潤新高,凈資産收益率超過10%。但如果觀察世界總市值前100家企業,1997年時索尼等9家日本企業入列,按金額計算佔8%。但到2017年,日本企業減少至3家,金額佔比縮小至2%。

   

      在走進「創新企業」大放異彩的21世紀後,日本卻仍面對著一個現實,那就是尋求避免風險、重視穩定的企業仍佔主角。索尼的20年看起來也選擇了力爭成為這種「優等生企業」的道路。

   

      日本的産業界缺乏新陳代謝。在推動創業的同時,大企業也需要由具有挑戰精神的人才來擔任領導。據稱,在2019年春季畢業的大學生當中,索尼是最受歡迎的就職企業(理工科)。因此,該公司也需要培育年輕人的才幹、不斷孕育創業者的氣概。

   

      美國Facebook因數據的違規利用問題而動搖,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遊戲成癮認定為疾病。雖然人們對科技的意識正迎來轉變,但能夠成功開拓新市場的一定是那些具有抓住大眾心理的敏銳洞察力的企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村山惠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