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川普對中國加稅的理論根基
2019/10/09
小竹洋之:美國總統川普不憚于自稱「關稅俠」(Tariff Man)」,「我是站在關稅平臺上的關稅俠」,這似乎效倣了作為意志堅定的貿易保護主義者而聞名的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萊的發言。
川普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看不到結束跡象,來自國內外的批評不斷湧現。但是,「美國因中國而喪失大量就業機會」這一主張也存在令人不得不認同的一面。這是因為證實這一點的經濟學界的實證研究相繼出現。
來自中國的進口增加,給美國的弱者帶來打擊
「中國衝擊論」——在來自中國的進口擴大和美國就業減少之間尋找相關性的研究被如此概括。根據英國經濟學者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等人的傳統貿易理論,各國通過專注於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跨越邊境買賣生産物,可以實現最佳的資源配置。但強調稱在現實上,從衰退産業到增長産業的勞動力轉移等難以順利推進,低學歷和低技能的勞動者蒙受了超預期的痛苦。
![]() |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資料圖,REUTERS) |
這個領域的權威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戴維·奧特爾(David Autor)教授、瑞士蘇黎世大學的戴維·多恩(David Dorn)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戈登·漢森(GordonHanson)教授。2013年的論文《中國症候群》(The China Syndrome: 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和2016年的論文《中國衝擊》(The China Shock: Learning from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to Large Changes in Trade)對世界經濟學界産生了廣泛影響。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驚人之處。美國進口增加的衝擊巨大到前所未有,勞動力市場的調整也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因此,三人認為在與中國的産業競爭和價格競爭激烈的地區,失業者的增加、工資的下降和勞動參與率(具有工作意願的人的比例)的下降明顯。
全部産業減少200萬~240萬個就業機會
麻省理工學院的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教授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Brendan Price副教授也加入執筆團隊的論文《進口競爭與21世紀美國就業大幅減少》(Import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 U.S. Employment Sag of The 2000s)顯示了更為詳細的定量分析的結果。估算稱由於來自中國的進口增加,1999~2011年美國的就業機會在製造業減少98.5萬個,在全部産業減少200萬~240萬個。
有跡象表明川普也意識到中國衝擊論。《川普經濟計劃的評價》(Scoring the Trump Economic Plan: Trade, Regulatory, & Energy Policy Impacts),是目前的總統助理納瓦羅(主管貿易)和商務部部長羅斯在2016年11月的美國總統選舉前敲定,嘗試川普提出的經濟政策(川普經濟學、Trumponomics)的理論武裝的文件中,戴維·奧特爾、戴維·多恩和戈登·漢森等人的研究被引用。
用於川普經濟學的理論武裝
不僅如此。納瓦羅和羅斯在《川普經濟計劃的評價》中,還介紹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的主要經濟學家賈斯汀·皮爾斯(Justin Pierce)和美國耶魯大學的彼得·休特(Peter Schott)教授的研究。兩人在2016年的論文《美國製造業令人驚訝的就業迅速減少》(The Surprisingly Swift Decline of U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中分析稱,以中國加入WTO為契機,美國使最惠國關稅的適用常態化,來自中國的進口和投資等增加,美國的製造業就業減少。這一主張與戴維·奧特爾等人保持了步調一致。
![]() |
美國總統川普在支援者集會上的演講(資料圖、reuters) |
2017年1月上台的川普政權猶如模倣納瓦羅與羅斯的《川普經濟計劃的評價》一樣採取行動。推出高關稅政策,要求中國推進結構改革也是按照這個劇本。雖然將態度強硬的「關稅俠」視為「另類」很容易,但不能輕視其頭腦中的經濟學知識。
也有研究表明來自中國的進口使消費者受益和出口增長
中國衝擊論的研究還在繼續。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羅伯特·史考特(RobertScott)和Zane Mokhiber2018年匯總了以《中國帶來的深刻損失》(The China toll deepens)為題的報告。報告指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2001~2017年出現擴大的結果是,美國失去了340萬個就業機會。僅2001~2011年,勞動者的收入年均就被拉低370億美元。
但是也有批評聲認為,一系列的研究過於強調國際貿易的負面影響。耶魯大學教授Lorenzo Caliendo、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經濟學家Maximiliano D'Vorkin、美國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ernando Parro助教2019年發佈的論文《貿易與勞動市場的力學》(Trade and Labor Market Dynamics: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China Trade Shock)就是例子之一。
3人推算認為,受來自中國的進口增加影響,美國2000~2007年製造業失去了55萬個就業機會。但另一方面,能夠買到廉價進口産品的消費者等得到好處,分析認為美國整體的福利保健(經濟滿意度)擴大了 0.2%。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特聘教授羅伯特·C·芬斯特拉(Robert C.Feenstra)和美國愛達荷州的笹原彰助教授認為,除了來自中國的進口增加外,還應該加上美國對世界的出口增加。其在2017年的論文《中國衝擊、出口和美國的就業》(The "China Shock", Exports and U.S.Employment: A Global Input-Output Analysis)中得出1995~2011年貿易的進出口相減,創造了170萬個就業機會的結論。
川普會改變嗎
中國衝擊論的代表人物戴維·奧托爾(David H. Autor)等人也並未否認國際貿易的擴大給美國整體帶來的正面影響。由於勞動市場的調節力減弱,弱者承受了沉重負擔成為問題,這成為排外的民粹主義的溫床。正因為如此,才列舉出培育新産業和強化安全網等應對方法。
這些研究被川普政權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利用,將奇怪的高關稅政策正當化,這難道不很危險嗎?即使存在民意的推動,但是也不會有助於提振美國經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顯示,中美貿易戰的激化存在將全球的國內生産總值(GDP)拉低0.8%的風險。美聯儲在最近的報告《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對經濟的影響》(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中,預測2017~2018年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提高,將導致美國的總投資降低1~2%。
![]() |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席亞當·波森 |
擔心從長遠來看成長基礎將弱化的是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主席亞當·波森(Adam S. Posen)。其感嘆貿易戰的擴大等導致對美直接投資減少,「受經濟民粹主義影響,一直以來提供長期商業場所的美國魅力減弱。‘後美國’的世界經濟體制正在出現」。
據稱晚年麥金萊試圖修正關稅男的軌道。川普改變主意的一天會到來嗎?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編輯委員 小竹洋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