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為何會打貿易戰?
2019/12/16
玉利伸吾: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已經波及到歐洲和日本,世界經濟開始陷入停滯。為什麼事態會惡化到這種程度呢?回顧歷史會發現深層的原因。
美國總統川普稱「無法容忍中國竊取美國的財富」,主張中國通過不公正的做法賺取貿易順差,提出制裁關稅等嚴厲的進口限制政策。
提出本國第一主義的川普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加徵高關稅抑制進口,保護本國産業,還限制自由貿易,力爭改善貿易逆差。但如果對手反抗,就發展為貿易戰。一直以來高舉自由貿易大旗的美國為什麼會走向保護主義呢?
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主導權之爭。握有主導權的國家對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擁有壓倒性的影響力。長期以來美國擁有這樣的力量,但是美國在經濟層面的實力顯著下滑。
![]() |
中國的港口(資料圖,Reuters) |
《經濟霸權的去向 中美伯仲時代和日本的方向》(飯田敬輔 著)一書指出,2008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成為轉捩點。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秩序出現動搖的背景下,成為大國的中國開始在貿易和金融等眾多領域給美國的造成挑戰。
面對挑戰,川普政權發起了貿易戰。美國政治學家葛蘭姆·艾利森在《中美戰爭前夜》(藤原朝子譯)中警告,崛起的國家與主導權國家的爭端很可能發展成戰爭。
崛起國家提出的要求和被追趕國家的不安將招致衝突。對過去500年間的新舊對立進行分析發現,「幾十年之內中美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很高」,因此需要摸索避免戰爭的政策。
保護貿易的根源是 「重商主義」,通過貿易賺錢、增加國家的財富。培育國內産業、減少進口,為了統治貿易,不惜發動戰爭。此外,「重商主義」還有團結國內的效果,但是也容易招致與其他國家的爭端。美國似乎回歸了這種思考方式。
「重商主義」是從17世紀前後開始通過海外貿易爭奪主導權的歐洲各國的支柱。18世紀之後,隨著自由貿易的擴大,「重商主義」走向衰微,但是每當工業化或大蕭條等世界經濟大幅震盪之際,就會再次復甦。
《近代歐洲的霸權》(福井憲彥著)一書描繪的時代與現代相通。17~18世紀,英國通過戰爭攻破荷蘭和法國,掌握了主導權。19世紀中期,廢除了高關稅等限制,從「重商主義」向自由貿易轉換。各國也加入進來,全球的貿易順利擴大。
但是,受18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的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情況為之一變。新興工業國德國和美國轉向保護主義,紛紛上調關稅,開始了主導權之爭。19世紀末之前,英國以外的主要國家全部引入了保護關稅。
德法、德俄圍繞關稅問題對立。尤其是英德兩國,相互不信任,陷入危險的狀態。英國歷史學家詹姆斯﹒喬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池田清譯)中指出,「在英、德雙方的周圍,對不公平競爭和差別待遇的不滿持續影響」。
英國不滿德國産品違法奪走市場。德國也不滿英國排除德國産品,不給「陽光照到的地方」。英德的相互指責成為世界大戰的前兆。
第1次世界大戰後,主導權轉移到美國,但「重商主義」的潮流仍未停下。高關稅的趨勢向全世界擴大,只有協定國開展貿易往來的區塊化不斷推進。
從1929年開始出現的全球性恐慌加速了這一趨勢。1930年代,美國制定將關稅提高至59%的法律,保護主義達到極限。全球猛烈反對,歐洲掀起抵制美國産品的運動。貿易戰最終引發了第2次世界大戰。
美國歷史學家威廉·J·伯恩斯坦指出美國上述經驗中學到保護主義將引來報復,成為戰爭的導火線。(《交易的世界史》鬼澤忍譯),出於對戰爭的反省,美國對戰後的自由貿易體制構成支撐。
但是,從1990年代前後開始,隨著美國的衰退、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保護主義捲土重來。作為自由貿易中樞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也越來越指望不上。正如30年代時的情況,在北美、亞洲和歐洲等地,貿易的區塊化在被推進。
如何才能改變這一潮流呢?除了執著于爭奪主導權的超級大國外,自由貿易「奇才」的日本能做什麼呢?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玉利伸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