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柏林牆倒塌30年後的新壁壘

柏林牆倒塌30年後的新壁壘

2019/11/11

PRINT

     中山淳史:東西方冷戰象徵柏林牆的倒塌到11月9日迎來30年。柏林牆倒塌給世界帶來了真正的全球競爭時代,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扭曲、衝突和緊張。貧富差距、貿易保護主義、中美摩擦……,全球主義的理想在經過30年之後褪色,遇到了新障礙。世界能否避免重返分裂的時代?

  

   日本的存在感下降

    

     柏林牆舊址一角有一個使用面積相當於3個東京巨蛋體育場的現代建築。那是如今每年仍有800萬人到訪的一大旅遊勝地,名字叫「索尼中心」。

 

     索尼決定參與再開發計劃是在1991年。建築物2000年完工,但持有者隨後3次改變,分別變為美德投資公司、南韓養老金基金、美國及加拿大投資公司。這樣的歷史似乎在講述日本在全球化世界裏的地面沉降。

   

 

      柏林牆倒塌清除了邊境與體制的隔閡,形成了貨物和資金在全球流動的趨勢。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貿易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率上世紀80年代低於4成,但2000年代提高至6成。此外,直接投資(凈流入額)截至冷戰終結與GDP之比低於1%,但2007年頂峰時提高至5.3%。在加深相互依存的世界裏,企業競相構建了跨越邊境的供應鏈。

   

     成為這種全球化受益者的是以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契機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從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計算的貿易自由度指數來看,中國2000年代迅速推進經濟開放,吸引了投資。1995年僅為「20」,大幅低於日美歐(80左右),但2008年提高至「70」。2010年中國在GDP上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經濟大國。

   

     此外,充分利用全球化良機的是美國IT(資訊化技術)企業「GAFA」,尤其是蘋果公司。以在世界範圍內有10億人使用的智慧手機「iPhone」為例,零部件和原材料複雜的移動相當於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往返1次的距離(總數),最後被運到中國。負責組裝的是員工達到100萬人的廣東深圳的代工企業。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6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2
投票總數: 20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