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嫦娥五號採樣返回

2020/12/16


     小玉祥司:採集月球上的沙子及岩石帶回地球的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最早於12月16日返回地球。11月24日發射後,該探測器順利實施了月球著陸和沙石等採樣工作。在月球探測領域,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正在美國的主導下推進,但從近年來的實際成果來看,中國處在全球領先水準。中國預定從月球帶回以前未採集到的新時代樣本,目的是在科學領域獲得主導權。

   

    嫦娥5號於12月2日在風暴洋(月球上最大的月海)北側著陸,並採樣成功,計劃將2公斤左右的樣本從月球帶回地球,在內蒙古著陸。如果嫦娥五號能夠順利帶回樣本,將是自1976年前蘇聯發射的無人探測器「Luna 24號」以後44年來首次成功實現月球採樣返回。

  

正在月球採樣的「嫦娥五號」(XINHUA-KYODO)

     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穩步推進了月球探測工作。嫦娥計劃於2003年啟動,2007年發射的嫦娥二號順利到達月球。嫦娥三號於2013年成功實現月球軟著陸,嫦娥四號於2019年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之後實施月球採樣返回的是此次的嫦娥五號。

  

     自從美國阿波羅計劃的太空人登上月球之後,美國和前蘇聯的太空探測就將重點轉移到了火星及金星等行星上。上世紀80年代全世界沒有實施過一次月球探測。21世紀00年代以後,美國的月球勘測軌道器(LRO)和日本的繞月探測衛星「輝夜姬」(又名月亮女神)從月球上空收集了詳細數據,但實現月球著陸的只有中國。

   

 

     對於嫦娥四號來説,在無法直接與地球通信的月球背面著陸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嫦娥五號的任務也並不簡單。在月球著陸採集樣本之後,要在月球上發射裝有樣本的「上升器」,然後與軌道上等待的探測器對接,最後重返地球進行回收,這一系列工作十分複雜,需要採用高水準的技術。

   

在阿波羅17號以後,美國尚未有探測器在月球上著陸(NASA圖片)

 

     2019年以色列非營利團體發射的「Beresheet」和印度的「月船二號」(Chandrayaan-2)挑戰了軟著陸,但均在最後階段失敗。由美國主導、日本參與的載人阿爾忒彌斯計劃備受關注,但美國自從1972年的阿波羅17號之後就再也未曾實現過月球著陸。最近20年穩步積累實際成果的中國,目前在月球探測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一點毋庸置疑。

   

    雖然中國與美國在太空開發領域的主導權爭奪容易受到關注,但嫦娥五號在科學上也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熟悉月球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助教春山純一看了中國公開的視頻後,分析説「將重點放在科學的純粹性上,用英語向全世界做了展示」。

   


   

     嫦娥五號著陸的靠近風暴洋北端的呂姆克山脈的東側被認為是13億~19億年前溶岩噴髮型成的。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球岩石大部分是35億年前的岩石,這次是第一次帶回如此新時期形成的岩石。如果通過分析得知成分和年代等,對於研究月球活動到何時等課題將有重要作用。

   

     不僅如此。對於推斷月球、火星、水星地形形成年代的研究也有很大作用。現在,以阿波羅宇宙飛船帶回的月球岩石實際測得的年代為基準,根據月球表面的隕石坑的密度等,來推測月球表面的地形是何時形成的。依據是越是古老的地方等,長期遭受隕石碰撞,隕石坑的密度就越高。

 

無人月球探測器「嫦娥5號」模型(2017年5月,北京,KYODO)

  

      不過,阿波羅宇宙飛船帶回的岩石集中在35億年前左右,按照距離基準的年代推斷,其準確性還有疑問。如果通過分析嫦娥五號採集的樣本,準確判斷出新場所的年代,就可以形成第二個基準,可以更準確地推斷年代。火星和水星的年代也採用的是月球的推斷方法,因此春山助教解釋説「如果月球的年代推翻了,全部就推翻了」。

    

      中國到2030年左右將送太空人到月球,將來還計劃建設月面基地。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計劃2024年將太空人送上月球,原本計劃2028年運送太空人,而川普政府將時間大幅提前,也有不少觀點懷疑能否實現。向月球發射宇宙飛船的大型火箭「SLS」的開發也很遲緩,如果落後局面繼續擴大,中國也可能在載人探測領域走到前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小玉祥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