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其實不會勞動人口不足?

2021/01/06


  原田亮介:在新冠疫情之下,日本的結婚人數正在悄然減少。2021年出生人數大幅減少的可能性很大。勞動力日益短缺的現實正在推動日本打造能一直工作到70多歲的社會。

   

  日本厚生勞動省已取消每年年底發佈的當年出生人數推算。這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推算變得困難。儘管日本2019年的結婚因「令和婚」而增加,但2020年1~10月的出生人數仍比2019年同期減少2.3%,2020全年預計少於2019年(86萬人)。

  

   

  新冠疫情本身的影響2021年將開始全面顯現。2020年1~10月,日本的結婚件數出現13.3%的下滑。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根據自主的推算認為,「日本2021年的出生人數為77.8萬人」。出生人數的減少是日本乃至全世界的現象。

      

  日本的未來人口預測是依據5年一度的人口普查來推算,截至目前的最新數據發佈於2017年。此前預測出生人數跌破80萬人應該是2033年,但提前12年的可能性很高。

    

  如果新冠疫情平息,日本的出生人數也有可能恢復。不過,如果僅僅是不舉行婚禮或推遲提交婚姻申請,或許疫情過後狀況可以改善。但野村綜合研究所的高級顧問武田佳奈表示,「因新冠疫情而面臨離職和收入減少的人多為20多歲和30多歲,從經濟方面考慮,難以具備結婚和生育的條件」。通過雷曼危機等過去的經驗,就業問題導致結婚數和出生率降低是顯而易見的。  

    

  80萬這一出生人數僅為日本人口出生高峰時期的一半至3分之1以下水準。日本的「團塊世代」(1947~1949年出生人群)出生時,每年出生近270萬人。現在45歲~49歲的「團塊次世代」(1971~1974年出生人群)出生時,也是各年出生約200萬人。

    

  2021年出生的孩子將在2050年迎來精力充沛的時期。日本的未來人口預測顯示,屆時65歲以上群體佔日本總人口的比率(老年人口比率)接近4成。新冠疫情讓日本的老年人比率加速上升,這種趨勢或許不會逆轉。

      

  但不應因悲觀而陷入思考停止。這是因為,老年人口比率與現實狀況存在很大差距,日本工作中的老年人被忽視。

     


       

  全世代型社會保障研討會議的成員、日本私立學校振興與共濟事業團理事長清家篤表示,「勞動年齡人口這個説法不應繼續使用」,並進行了説明。

   

  所謂「勞動年齡人口」指的是15歲至64歲的人口。日本把15歲以上具有工作意願的人稱為「勞動人口」。15~24歲的勞動人口合計為603萬人,65歲以上群體為907萬人。但是,日本的65歲以上群體也在為生産帶來巨大貢獻,這與「並非勞動年齡、屬於被扶助一方」的形象大相徑庭。

    

  實際上,日本男性的健康壽命延長至72歲,女性達到75歲。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的副所長林玲子表示,「在長壽化等社會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勞動年齡人口的定義正變得多樣化」。

  

日本的老年人(資料圖)

    

  聯合國2019年發佈的《世界老齡化2019》的估算顯示,如果把平均壽命減掉最後15年(接近健康壽命的年齡)定為「勞動人口」,與南韓和義大利相比,日本的「扶助方」和「被扶助方」的扭曲更小。日本絕非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癡呆症專家、研究金融老年學的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教授成本迅表示,「即使是90多歲,無論從身體上看還是認知能力上看,精力充沛的人都正在增加」。認為如果發展為能持續工作的社會,老年人擁有的金融資産的流動性也有望提高。

      

  日本老年學會等2017年提出了新定義,把65~74歲定為「準老年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超老年人」。老年人的健康狀態等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如果著眼於30年後,日本成為能工作到70多歲的社會絕非夢話。

      

  不過,這並非一朝一夕即可實現。日本把退休延遲到65歲之後的下一步該如何做呢?在數位化等變化劇烈的時代,在一家企業一直工作到退休的方式不可能始終持續。需要具有較早應對第二人生的機制,以及調整如果到高齡後繼續工作會在養老金和稅金方面面臨不利的現行制度。

       

  當然,還需要更加強有力的少子化對策。日本政府已決定加強對不孕治療的補貼。日本全年有超過5萬名嬰兒通過體外受精出生,佔到出生人數的16分之1。借助補貼措施等,期待增加到目前2倍的10萬人。

     

  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老化機制的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教授在最近的著作《Lifespan》一書中表示,「非常期待如今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的大部分活到100歲。很多人可能在健康狀態下到達目前被視為壽命上限的120歲」。其最近在英國《自然》雜誌的電子版發佈實驗結果稱,恢復了老鼠因衰老而下降的視力。

      

  日本能否成為考慮30年後的國家?這是國家政策和企業人事制度的問題,同時也是每一名勞動者的課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原田亮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