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索尼幣」構想為何流産?

2021/04/14


      梶原誠:日本的人壽保險公司近期將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美國紐約的金融市場出現了這樣的預測。

 

      日本的長期利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而美國的長期利率則因為經濟有望恢復開始上升,美國國債的投資吸引力增加。2020年8月,30年期日本國債和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均為0.5%以上,但目前日本約為0.7%,美國卻達到1.7%。過了3月期末結算,進入新的投資管理之後,人壽保險公司開始採取行動也是正常的。

 

      這樣的話,日元就會面臨貶值壓力。原因是要想購買美國國債,必須拋售日元來籌集美元。人壽保險公司擁有1個月內購買2萬億日元外國債券的資金實力,此前也曾動搖過日元匯率。

 

      路線是從華爾街出發,經由東京的外匯街「日本橋本石町」,最終到達股票街「兜町」。日元貶值能為企業業績以及日本股票帶來利多。

 

      2020年很多企業按照1美元兌106日元的匯率公佈了業績預期,2021年年初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102日元時,業績下行擔憂增強。近期日元貶值到1美元兌換110日元左右,如果加上人壽保險公司拋售日元,那麼日元升值的擔憂將會更小。

 

  

      日本企業在兩個利多因素下迎來了新的財年。一個是各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和貨幣寬鬆措施推動海外經濟復甦。顯示主要國家景氣前景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景氣先行指數已超過了2020年1月,也就是「疫情前」的水準。


 

      另一個利多因素是日元貶值。日經平均股指重上3萬點之後出現震盪,雖然在這一陰影下並不引人注目,但3月東證股價指數(TOPIX)已連續5個月創下新高。

 

      不過,這些利多均為外部因素,作為當事者的日本企業並沒有被引燃經營熱情。反映製造業景氣狀況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的改善速度不如歐美企業。日本企業對投資猶豫不決,這導致2020年底上市企業的手頭資金超過100萬億日元,達到歷史最高水準。

 

      世界各國的企業已開始展開「疫情後」的序列之爭。美國英特爾此前發佈消息稱,將投資20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半導體工廠。

 

      其目的是進軍半導體代工業務,搶奪在該行業佔據雙雄地位的台積電(TSMC)和南韓三星電子的市佔率。發佈這一消息之後,兩家企業的股價下跌,市場也吹響了競爭白熱化的號角。

 

      2020年大量買入日本商社股票的美國著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現在應該要給日本企業打氣了。他説:「忘記動物精神(血性)的企業只會滅亡」。

 

      筆者曾聽巴菲特説過,「要想投資成功,讀《通論》第12章就夠了」。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1936年著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第12章強調,企業發展離不開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動物本能就是像大規模投資的英特爾一樣「冒險」進取的思想。這説起來容易,就連代表日本的創新企業也有錯失機會的時候。

 

      2000年,索尼申請了支援主要貨幣、在世界上也很少見的數字企業貨幣專利。目的是應對匯率的劇烈變動。索尼也有按日元結算就虧損、按美元結算就盈利的業務,現有貨幣起不到衡量業務的標準作用。日本發獎金的時候需要籌備大量日元,匯兌交易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於是,索尼以世界上使用的貨幣為基礎發行「索尼幣」,用於公司內部的交易和業務評價。就像航空公司的里程一樣,只要客戶能用索尼貨幣購買索尼的産品,在公司外部也會廣泛使用。購買貨幣的客戶來到索尼,索尼便可以增加使用籌集的資金。

 

      但這一構想卻流産了。管理層也發出了很多消極的聲音:「這種事只有索尼一家是做不成的」、「擔心電腦的處理能力」。

 

      「公司越大,決定做新業務可能就越難」,負責開發索尼幣的索尼電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安秀樹看到了大企業病的跡象。

 

      在金融科技鼎盛的現在,數位貨幣已不再稀奇。如果在20年前就率先開展研究,索尼或許會成為更受關注的企業。

 

      高安認為現在開始也不晚。各國為應對新冠疫情而強化了債務依賴,其結果是,就連主要國家都出現了貨幣喪失信任的風險。支援多種貨幣的索尼幣的價格肯定比各國自己的貨幣穩定。

 

      高安2020年在公司報上發表文章,主張索尼幣將成為支援全球人類生活的基礎設施,呼籲重新開展討論。他指出:「這是索尼實現重生的一大絕佳機會」。

 

      這也是面向疫情後在新經營環境下面臨變革的全體日本企業發出的呼籲。

 

      日立製作所投資1萬億日元收購美國GlobalLogic公司,表明日本企業仍有動物本能。這會波及到多大的領域?瘋狂的投資資金不會離去,僅靠利多已無法滿足企業。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