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行」預測奧運會的未來
2021/07/27
中山淳史:在距今120多年前,「現代奧運會之父」顧拜旦男爵對於在祖國法國舉行奧運會抱有強烈的執著心。德國歷史學家沃爾夫岡·貝林格在著作《運動通史》一書中針對舉辦地選擇寫道:「愛國主義動機産生影響」。
但是,「克服民族利己主義」這一奧運會的理想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第2屆奧運會)之後得到積極落實,至今仍被遵守。舉辦地僅夏季奧運會就達到19個國家,具有多樣性。
飛行得更遠、更快的噴氣式飛機
使之成為可能的是飛機的進步。比螺旋槳飛機飛得更遠、更快的世界首架噴氣式飛機「彗星(Comet)」(英國德·哈維蘭公司製造)實用化是在1952年。在世界掀起噴氣式飛機熱潮的背景下,首次在美歐以外舉辦的墨爾本奧運會於1956年舉行。
![]() |
能運載「彗星」客機2倍以上人數的美國波音的大型飛機「B707」啟動商業飛行是在1958年。首次在亞洲舉辦的東京奧運會于隨後的第二年敲定,在1964年舉行。
到1970年,在2年後的慕尼黑奧運會之前,一次運送400多人的「B747(通稱巨無霸客機、Jumbo Jet)」通航。空前的海外旅遊熱潮籠罩世界,另一方面,1976年超音速飛機Concorde協和式飛機也在定期航線投入飛行。那是蒙特利爾奧運會的半年前。
![]() |
|
日本航空公開的特別飛機「大家的JAL 2020 JET」的3號飛機。描繪了運動員的身姿(7月20日上午,羽田機場) |
作為B747開發者而聞名的波音前副總裁、已故喬·薩特(Joe Sutter)在著作《未了的傳奇——波音747的故事》一書中寫道:「那是一切都乘上強勁勢頭的時代,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處於支配地位」。那是全人類都能通過「飛行」的形式親身體驗類似於運動員在奧運會上體驗的「更快、更高、更強」(國際奧會的「奧林匹克口號」)的樂趣這一罕見時代。
奧運會與飛機的乘積效應成為幻想
7月23日開幕的東京第二次舉辦的奧運會和殘奧會如何呢?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飛到日本的飛機大幅減少。奧運期間來自海外的遊客減為運動員和媒體相關人士等約5萬人,與僅外國遊客就超過40萬人的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明顯不同。
各國也處於嚴峻狀況。觀察新冠疫情影響巨大的航空公司,歐洲的維珍航空(Virgin Atlantic)、亞洲的泰國國際航空在最近1年裏陷入經營破産。超過巨無霸客機的大型飛機、歐洲空中巴士製造的「A380」啟用僅過去13年多,但早早就出現了不再使用的情況。與飛機的乘積效應帶來的奧運會的興奮感變得猶如過去的遺物或是幻想。
在航空行業,有觀點認為「最糟糕時期是今年夏季之前,在歐美新學期開始的9月將會好轉」。隨著疫苗接種擴大,歐盟(EU)利用疫苗護照啟動了出行限制的放寬。而在美國,西南航空自7月起提供超過2019年的座位數。中國維持嚴格限制國際航線的「五個一政策」,但在明年2月冬季奧運會舉行之前,將探索放寬出行限制的時機。
經濟效益和環保性能卓越的中小型飛機成為主流
那麼,如果新冠疫情遠去,「更快、更高」的世界是否會回來呢?
領導英國維珍集團的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和美國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都成功進行太空旅行,如果利用兩人採用的「亞軌道(sub-orbital)」技術,沒有空氣阻力的經由宇宙的高速移動也成為可能。現在需要7小時的東京—新加坡之間所需時間將僅為28分鐘。
有測算認為這個市場達到3千億日元規模,但由於費用高昂、能運送的人較少以及對環境的影響,似乎難以成為「大眾交通工具」。成為協和式飛機後繼機型的超音速飛機開發也成為話題,但如果加大引擎,振動、噪聲和費用都急劇增加的「二律背反的阻礙」仍未解決。
![]() |
各航空公司運營的飛機也是中小型飛機成為主流(圖為停在羽田機場的全日空的波音787) |
觀察各航空公司的計劃,飛機的主流轉變為經濟效益和環保性能更突出的可乘坐100~200多人的中小型飛機。但是,存在僅運營這些飛機無助於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歐盟要求航空公司到2050年實現去碳化,引進被稱為「SAF」的生物燃料。SAF的二氧化碳排放最多減少8成,但成本達到噴氣燃料的2~5倍。
在美國,聯合航空啟動了與大客戶分擔SAF導致的成本增加的嘗試。SAF價格高昂,同時供給量也少。要提高供給能力,需要吸引燃料公司和提供補貼,有觀點提出需要展開政府參與其中的討論。新時代或需要從社會費用和責任分擔開始展開討論。
重視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的奧運會
另一方面,法國議會通過一項禁止鐵路可在2個半小時以內抵達的城市間國內航線運作的法案(不含國際航線的換乘)。據稱奧地利等加以效倣的國家達到數個,2024年巴黎奧運會,區域內運動員通過陸路匯聚的奧運會這一可能性也已出現。
今後20~30年將成為不斷摸索的時代。每次奧運會舉行,成果都會受到考驗。飛機瞄準「更快、更高」的時代終結,社會整體以「更快、更高」水準獲得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將成為標準。東京奧運會也應成為強烈發出後新冠疫情時代信號的最初的奧運會。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