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促和平」的窘境
2022/04/02
西村博之:古今中外,人類為避免戰爭而絞盡腦汁。古時就有政治聯姻。雖説是擴大勢力的手段,但同時也是維持和平的策略。體現哈布斯堡家族作風的這句話很有名——「讓別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奧地利,去結婚!」
俄羅斯從推進西歐化的彼得大帝的時代開始,就積極推進政治聯姻。因此而加深的血緣關係對和平的維持起到積極作用。
反過來説,具有「現代沙皇」這一綽號的普丁總統或許是感覺嫁出去的親人被當做了人質。美歐日啟動了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的嚴厲制裁。
![]() |
「外匯儲備的約一半已無法動用」,俄羅斯財政部部長西盧阿諾夫3月13日一臉苦澀表情地説。俄羅斯的外匯儲備約為6400億美元。大部分是存在國外的中央銀行的資産。很明顯,這是電子帳簿上的數據,一個操作即可停止改寫。
雖然可以依靠中國,但人民幣目前並非國際貨幣,還面臨不許幫助俄羅斯逃避制裁的國際壓力。
存放在俄羅斯央行的1300億美元黃金也難以找到買家。「將制裁通過買賣帶血的黃金幫助俄羅斯的人」,美國議員等跨黨派摸索制定法案,七國集團(G7)也著手出台對策。
暴跌的盧布失去支撐,嚴重的通貨膨脹將襲擊俄羅斯經濟。普丁簡直被戳到意料之外的痛處。
事態發展迅速。在日本當局者踏上歸途的2月25日的星期五,美歐曾就是否從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結算網中剔除俄羅斯銀行産生爭論。但到次日,包括屬於猛藥的央行制裁在內的聯合聲明就已出爐。面對俄羅斯向民間人員展開猛烈攻擊,美歐轉為保持團結。在將來,這一天或許會被稱為國際經濟體制的岔路口。
進入近代後,作為防止戰爭的智慧而受到期待的是經濟的相互依存。增加國家間的商務往來,建立只要發生戰爭、雙方都將蒙受損失的關係,以此防止流血。這種理想還被寫入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得的《永久和平論》之中。
隨著時代前進,英國作家諾曼·安吉爾也於1933年憑藉闡述通過經濟促進和平的《大幻想》一書摘得諾貝爾和平獎。
令人感覺諷刺的是,在該書籍出版和獲獎之後接連發生了2次世界大戰。隨著進行反思,美國羅斯福政權時期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Cordell Hull)建立了基於相互依存的戰後自由貿易體制的基礎。1945年,他也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是現代的國際供應鏈。在二戰後,這一供應鏈將降至佔世界國內生産總值(GDP)10%的貿易額迅速推高至60%。
然而,事到如今,本應防止戰爭的相互依存招致和加劇對立的盲點也暴露出來。
世界借助貨物、資金和資訊等網路連接成網狀,但是「扣結」並不均衡。由於形成了核心性的「樞紐」,擁有樞紐的國家通過停止供應等措施影響外交。這就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亨利·法雷爾(Henry Farrell)等人所提出的「相互依存的武器化」。
這一樞紐長期由美國獨佔,但在製造業和高科技領域控制要害之處的中國的政治利用也開始變得突出。脫鉤(decoupling)也是將中國從相互依存的網路中排除出去、削弱其力量的行動。
美國仍掌握壓倒性實力的是金融領域。作為金融「共通語言」的美元、維持美元流通的銀行、成為投資對象的豐富金融産品、SWIFT……對於跨國經濟活動來説,接入美國金融網不可或缺。
其心臟部位正是外匯儲備和負責管理外匯儲備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世界外匯儲備的約6成匯聚於此,正是因為各國相信「最後能夠依賴的是美元和美國金融系統」。這種終極的樞紐被作為經濟武器來使用的意義巨大。
如果這一「傳家寶刀」不發揮作用,金融制裁的效果就將被懷疑,將進一步損害在軍事層面被束縛手腳的美國外交能力。另一方面,即使發揮效果,也將招致與美國反目的國家遠離美元。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各國深感外匯儲備的重要性,曾積極增持美元,但近年來中俄等國推進了美元減持。
因常態化的經常項目赤字而從美國流向國外的資金正在回歸美國國債等。如果遠離美元導致回流的資金減少,支撐低利率融資的機制將露出破綻,這或將對國家的財政和企業造成影響。
難以預測的是遠離美元的外匯儲備流向何處。日歐也參加了此次制裁,歐元、英鎊和日元均不會成為美元的替代。資本管制嚴格、僅佔其餘世界外匯儲備3%的人民幣也難以成為接盤俠。
「Peak Reserve」,英國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模倣意為石油生産觸及天花板的「石油頂峰(Peak Oil)」一詞,預測世界外匯儲備將減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巴裏·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教授認為,從結果來看,匯率行情的波動將加大,各國將不得不壓縮對外債務等。資金方面的相互依存的解除,將加劇經濟的脫鉤。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副教授尼古拉斯·穆德(Nicolas Mulder) 在近著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美英等國的經濟制裁實際上也曾尋求遏制戰爭。但由於大蕭條影響,期待落空。面臨需求的銳減,各國建立自己的經濟圈,在脫鉤和制裁的連鎖之中奔向了大戰。
空前的對俄經濟制裁還顯現出加深因中美對立而産生的裂痕的跡象。世界能否避免「以經濟促和平」的進退兩難的窘境。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編輯委員 西村博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