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暴露出的供應制約新常態
2022/03/08
梶原誠: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把一個「不願意面對的事實」擺在了市場面前。那就是,正在全世界散佈可以導致供應鏈中斷的制約供應的種子,即使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影響也不會消失。
![]() |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後,道路等遭到破壞(3月2日,REUTERS) |
近期,美國市場的原油期貨價格一度突破每桶130美元。背後原因是俄羅斯的原油産量佔全球的1成,市場認為該國的原油出口會因受到經濟制裁而停滯。不過,關於這一結果,日本早在5年前就已經做出預測。
「如果産油國出現重大危機,油價會輕輕鬆鬆地攀升到120美元」,這是2017年1月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曾描繪的「劇本」。當時的油價位於50~59美元區間。120美元的價格意味著暴漲一倍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可以稱為「結構性因素」的依據。美國的主導權受到威脅。貧富差距導致人們的不滿加劇。地緣政治混亂和恐怖襲擊頻發,石油供應停滯……俄羅斯瞅準美國的衰弱而採取的魯莽行動本身正是一齣劇本。
物流的脆弱性暴露
由於結構性因素而陷入危險境地的不只是石油。
![]() |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1月公佈了通過運輸費用和時間來衡量供應鏈混亂程度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2020年暴發的新冠疫情加劇了供應鏈的混亂,不過供應鏈的變化可以追溯到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上任、開始試圖與中國展開「新冷戰」的時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