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強的企業去中國

2022/04/11


       梶原誠: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東京股票市場也存在股價上漲的股票。那就是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零部件廠商Ferrotec Holdings。推動投資者買入的因素是罕見的提振中國業務的措施。

   

       在2月24日俄烏衝突以後,該公司的股價漲幅一度達到26%。股價走勢明顯強於投資者定為比較對象的日經嘉斯達克(Jasdaq)指數和由美國主要半導體概念股構成的費城半導體指數(SOX)。

 

      3月16日,該公司宣佈生産功率半導體用基板的中國江蘇省東臺市的子公司向當地投資者籌集5億元。獲得的資金將用於新工廠的建設。

   

      事情還有後續發展。Ferrotec將用3年時間,使包括這家子公司在內的中國4家當地法人的股票相繼在主要由中國個人投資者買賣的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在日本企業中,至今還沒有其他企業表明要讓4家子公司在中國大陸的交易所上市的計劃。

  

   

      該公司在中國擁有近7千名員工,幾乎全部人員都在當地招聘。不僅僅是日本企業的子公司,通過獲得中國上市企業這一地位,有利於人才的確保,還能推動生産擴張。通過在日本和中國的「雙重上市」,人員、産品和資金將實現當地化。

   

      美國似乎向中國表示,如果在烏克蘭危機中支援俄羅斯,也會制裁,對中國進行了牽制。對於處於西方的日本企業來説,中國將不再處於僅存在中美對立的局面。股票市場似乎正在報答尋求跨過明顯阻礙的Ferrotec的中國戰略。

   

      「為什麼在中國拓展業務?」日本企業重新提出這個問題的分量因烏克蘭危機而進一步增加。

   

       目前或許企業對進駐中國喪失信心的時期,即使進駐中國也難以提升存在感,因中國企業有優惠政策而面臨不利競爭。日本經濟産業省統計顯示,日本企業的中國當地法人的員工人數從2015年度的162萬人逐步減少至2019年度的130萬人。

     

      但是,對於「依賴中國」的企業來説,則難以撤退。QUICK FactSet統計顯示,從營業收入1成以上依賴中國的企業來看,在股票總市值排在前100的日本企業中達到41家。

    


    

       這樣的企業需要絞盡腦汁,應對逆風。中國依存度達到15%的大金工業借助以1個室外機控制多個房間空調、當地企業難以模倣的空調搶佔市場。而依存度達到58%的村田製作所表示將應對世界經濟的「中美兩極化」,或將在不遠的將來開始構建在中國國內完成採購、生産和銷售的體制。

     

       還必須具備超越眼前戰略的大局觀。「應推動中國企業接受公平競爭,同時加強在華業務」,從安全保障的角度向企業提供建議的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特聘教授國分俊史這樣強調。

   

      中國存在補貼本國企業、要求外國企業提供技術等不符合公平競爭的環境。國分俊史認為日本的企業應該和日本政府一起,將惡劣的實際情況擺到外交的桌面上,表示出「這樣下去日本企業將撤退」的壓力。這同時也是警鐘,如果僅採取看臉色的態度,將在技術被搶走後被掃地出門。

   

北京3月的街頭(資料圖,Reuters)

 

      企業的不公平競爭是「企業國家美國」對中國感到憤怒的原因。如果中國企業參與公平競爭,作為世界經濟威脅的中美對立也將緩解。對日本企業來説,在營造盈利的同時,也是承擔社會責任。

   

     但近年來日趨突出的是,雖是中國的鄰國,但態度消極的日本企業和抓住機遇的外國企業的強勁勢頭。

   

      日本企業對中國企業的併購(M&A)在截至2021年的2年裏,與中美對立保持一致步調,銳減56%。但從全球來看,反而增加了51%。2021年力爭在亞洲擴大業務的歐洲國際物流大型企業德迅集團(Kuehne & Nagel)和美國醫藥大型企業禮來的大筆對華投資成為話題。

    

      或許是因為意識到全球企業的行動。歐洲金融大型企業瑞銀集團(UBS)3月在中國的合資證券公司的持股比例從51%提高至67%。

    

       美國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將支援因中美對立影響而不得不將上市地點由美國改為香港的中國企業,稱之為「回家上市」,從中獲得收益。出現了即使全球經濟出現區塊化的逆風也變為商機的頑強之處。

    

      從俄烏衝突後的日經平均指數走勢來看,因能源依賴俄羅斯而頭疼的德國的DAX指數自不必説,還並未輸給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平均指數。

    

      但如果以美元計價,從全球投資者的立場來看將完全相反。隨著日元貶值,日經平均指數遜色於道瓊斯指數和DAX。實際上,外國投資者自2月底開始持續凈賣出日本股票。

    

      「拋售日本」。目前市場上不時出現這樣的説法。日元和日本股票的拋售是2021年悄悄出現的現象。擔憂烏克蘭衝擊的資金加速了此前人們視而不見的危險潮流。似乎這在告訴日本企業「要更加頑強」。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