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海外農水産品冒充國産,日本這樣規定
2022/05/02
吉田忠則:自3月起,日本的蛤蜊和香菇産地標識規定變得更加嚴格。目的是縮小標識為日本國産的範圍,使産地更加明確。背景原因在於,日本的初級産品存在價格上難以與對手競爭的課題。
蛤蜊的産地標識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外國産蛤蜊以「熊本縣産」的名義大量流通。日本農林水産省2021年10~12月以零售連鎖店等為對象實施的調查顯示,原産地標注為熊本的蛤蜊的估算銷量是2020年熊本漁獲量的100倍以上。
![]() |
更具衝擊性的是DNA分析結果。在被認為産自熊本縣的31包蛤蜊中,有30包被判定為很可能混有外國産品。消費者以為産自熊本縣的蛤蜊據分析大多産自中國和南韓。
日本政府認為事態嚴重,2022年3月公佈了嚴格的標識規定。只有在日本培育1年半以上的蛤蜊才能標識為日本國産。因為蛤蜊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從幼貝生長到能夠出貨的狀態。
而之前的規定是,如果蛤蜊的生長地區為兩個以上,可以將生長期較長的地方標識為産地。然而,違反規定、用撒入日本海域不久的進口蛤蜊冒充「日本國産」的現象橫行。絕大部分消費者都沒有發現這一問題。
另外,儘管不像蛤蜊的問題那麼受關注,但鮮香菇的標識也存在類似情況。過去的規定是將收穫地標記為産地。結果,有些在海外將菌種栽入菌床、在日本培育後收穫的香菇作為日本國産貨來銷售。由於有聲音指出這樣「會造成誤解」,日本更改了規定,要求必須將栽種菌種的地方標注為原産地。
中國蜂蜜變成了「歐洲産」
背景原因是什麼呢?首先應該明確的一點是,産地標識造假現象並不僅僅發生在日本。2013~2014年,歐洲出現了用馬肉冒充牛肉的漢堡和意式千層麵標識造假問題。有的國家忌食馬肉,後來這一問題發展成了很大的醜聞。
在歐洲,蜂蜜也被認為是經常出現産地造假的食品之一。情況包括與其他地區的蜂蜜混合,以及增加砂糖糖漿用量。據悉還出現了用中國産蜂蜜冒充歐洲産品在市場上流通的情況。
話題回到日本。之所以將外國産蛤蜊作為國産貨銷售,是因為這樣更貴更好賣。日本政策金融公庫2022年1月實施的調查顯示,7成日本人回答「購買食品時,會介意是否是國産」。如果是國産,會成為吸引消費者的宣傳點。
「國産溢價」是否合理?
難點是很多農産品和水産品難以根據味道區分産地。大部分消費者過去吃蛤蜊絲毫不懷疑是外國貨。在吃作為日本國産貨流通的香菇時,應該也沒有人會發現種植菌的場所不在日本。用馬肉餡和牛肉餡做的歐洲漢堡和摻有砂糖的蜂蜜本質上也是這樣的。
如果是美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事情就另當別論了。美國憑藉因為農地廣闊而實現的高生産效率,以低廉價格為武器,在國內外擴大市場。其農水産品的優勢在於比外國産品便宜,不易發生假冒。
日本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在強調是國産貨的同時,希望提高附加值以實現差異化。這樣就會發生偷偷用廉價産品冒充國産貨的問題。在歐洲出現用馬肉假冒牛肉的情況,也是因為牛肉價格更高。
因此,關鍵是採取措施防止假冒。深切認識到這一點的熊本縣制定了自主的可追溯(生産流通履歷)制度,建立了能監測從漁場到商店的流通過程的機制,時隔大約2個月重新開始銷售蛤蜊。這是確立和維持品牌所必需的措施。
![]() |
熊本縣重新開始捕獲蛤蜊 |
這又産生了新的問題。如果因為可追溯等防偽措施導致成本增加,價格就可能會更高。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的基礎研究部長平澤明彥指出,「溢價水準對消費者而言是否合理,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水準過高,普通人就買不起了」。
定價要讓很多人都買得起,並且要致力於提高生産效率,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日本的很多初級産品與海外相比,生産條件不利,降價也是有限的。平澤表示,「要想維持生産,只能運用稅金」。
與其他主要國家一樣,日本也在以多種方式向第一産業提供補貼。為了今後仍能穩定向國民供應食品,哪些做法合理?有哪些不足?應該將食品標識造假問題作為考慮這個問題的契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