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生産蘋果手機,如何?
2022/05/27
中山淳史:如果以東京為中心,在地圖上畫出半徑1000公里的圓圈,除沖繩以外的日本46個都道府縣幾乎都會被劃入圈內。但是,基本上看不到的是「世界」。
![]() |
台積電旗下子公司計劃建設工廠的地點。(前方是)靠近索尼集團子公司的工廠(2022年4月,熊本縣菊陽町,從共同通信社採訪直升機拍攝,kyodo) |
那麼,將中心向西移。如果以日本政府提供4000億日元補貼吸引的台積電(TSMC)選擇的日本九州熊本縣為中心,畫出半徑1000公里的圓,同心圓之中除了東京之外,還會包括首爾和上海。如果擴大至1500公里,札幌、台北、高雄和北京也將進入圈內,將涵蓋東亞的主要城市。
這逐漸讓人感覺熊本或許位於亞洲高科技産業的正中心。日本的上一輩們應該也曾這樣想。九州聚集著索尼集團和東芝等的工廠,自1970年代起就有了「矽島(Silicon Island)」的稱呼。
思考能否進一步依託這樣的地利的或許不僅限於筆者。最近的日元貶值正成為契機。如果考慮日本的購買力平價和利率差,以目前的匯率水準為前提,現在可能是積極思考此前僅停留在妄想階段的經營戰略和構想的再好不過的時機。
將主要基地放在熊本1500公里圈內
讓我們通過「熊本同心圓」進行一番觀察。在中國的上海和江蘇省昆山,還有河南省鄭州和廣東省深圳這4個城市,負責美國蘋果産品組裝的鴻海與和碩聯合科技等擁有工廠,生産在全世界銷售的智慧手機「iPhone」的大部分。
![]() |
除了深圳之外,其他幾個城市均位於同心圓的約1500公里圈內,索尼從熊本縣的工廠大量提供攝像不可或缺的半導體産品「圖像感測器」。
也就是説,iPhone的生産基地建在熊本乃至日本九州的任何地點也應該不足為奇。日本比中國更靠近美國,而且從2021年iPhone的供貨量(約2億4000萬部)來看,對日美供貨佔到整體的3成以上。如果將在中國銷售的部分(逾2成)留在該國,以面向日本和北美為中心,將蘋果産品的生産吸引至九州是否可行?對於美國蘋果公司來説,代工的工廠將增加,但存在可以縮短供應鏈的優勢。
在吸引台積電一事獲得日本內閣決定的2021年12月6日,當天的日元匯率為1美元兌113日元。以目前1美元兌127日元來看,14日元的日元貶值抑制了按美元計算的投資額,這或許並非壞事。
有種説法被稱為「滯後現象(Hysteresis)」。其含義是即使經濟從糟糕狀態中恢復,「也並非一切都馬上恢復如初」。例如在日元升值曾長期持續的日本,企業將工廠遷到了海外。隨著投資的對象轉移至海外,位於日本的尖端技術開發也容易變得遲緩。這就是日元升值時代的滯後現象。
只有日本能提出的自主方案
「目前的日元貶值對企業來説不會成為像過去那樣帶來強勁的東風」,在日本主要企業發佈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財報之際,經營者相繼發出這種聲音。但如果日元貶值今後成為前提條件,日本將不得不面對這種滯後現象。因此有必要將企業吸引到日本。加上日本企業的對內直接投資,能否培育出復興高科技産業的一兩個萌芽呢 ?
滯後現象還存在於匯率以外。那就是與中國的差距。在高科技産業,競爭力「與企業和國家投向半導體及軟體的金額的累計規模成正比例」這一傾向非常明顯。也就是説,已成為高科技強國的中國今後仍將保持比較優勢,高科技落敗的空白期較長的日本有可能被迫面臨在後追趕的狀況。
容易理解的是「摩爾定律和F1(一級方程式賽車)」,高科技産業相關人士這樣説。他們指出,無論是電晶體的整合度每18個月翻一番的半導體開發,還是賽車比賽的最好成績,一度停止開發,再次啟動時在追趕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將超乎想像。
當然,並非是對日本政府説應新增加補貼。如果企業、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之中出現有野心的想法,作為繼台積電之後的大型項目,或許應該提出吸引蘋果的計劃並嘗試推進談判。這將成為象徵性的行動。蘋果公司和中國具有長達20年的緊密關係。應超越這一點,向蘋果公司提供工廠完全自動化技術和零部件産業匯聚等日本特有的自主方案。
蘋果或已感到分散基地的必要性?
蘋果方面也有可能已感到分散基地的必要性。那就是經濟安全保障。對美國政府來説,在供應鏈和最終産品的組裝上過度依賴中國成為煩惱的原因。既然如此,就應該讓在中國的供應鏈與日本企業展開合作,同時根據需要適當轉移至日本。
![]() |
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總部邊聊天一邊行走的美國總統拜登(右)和日本首相岸田(3月24日,布魯塞爾,kyodo) |
令人明顯感到日本高科技落敗的是DRAM企業爾必達記憶體2012年的經營破産。要問該公司後來如何,收購資産的美國美光科技2021年秋季宣佈,今後10年投資約19萬億日元。據稱舊爾必達工廠所在的日本是強有力的候選投資對象。
訪日的美國總統拜登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5月23日舉行會談,重要議題是安全保障和經濟。提出了高科技研究以及考慮地緣政治風險的供應鏈合作,但受到關注的是隨後的民營企業的行動。日本企業該如何行動?或許應將目前的狀況視為激活經濟的良機,積極採取行動。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