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下中國動向或影響世界穀物行情

2022/07/05


      吉田忠則:以烏克蘭危機為契機,糧食問題正在動搖世界。最主要的焦點是阻止烏克蘭穀物出口的俄羅斯封鎖黑海的走向。在這個背景下,影響穀物行情的新因素也悄悄浮出水面,那就是中國的動向。

    

      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穀物行情上漲,中東和北非等依賴從兩國進口穀物的一部分國家陷入饑餓的風險。作為烏克蘭穀物出口主要渠道的黑海的封鎖是原因之一,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將面臨全球糧食短缺的隱憂」。

     

美國俄亥俄州的玉米生産(資料圖,Reuters)

 

     價格上漲由軍事爭端導致的運輸停滯引起。那麼,擁有巨大需求的國家採取新行動將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首先通過數據加以確認。據中國官方數據,中國玉米進口量截至2019年徘徊在500萬噸以下。但到2020年迅速超過1000萬噸,2021年突然突破2800萬噸。

 

      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大呢?試著與同墨西哥等國並列、截至最近玉米進口量處於世界最高水準的日本比較。與中國不同,日本的玉米進口數量基本保持穩定,大概每年為1500萬~1600萬噸。中國已超過日本和墨西哥,一躍變為世界第一的玉米進口國。

 

      問題是進口來源地。日本進口大部分來自美國,同時也從巴西進口。中國的主要進口來源地也是美國,但第2大來源則是烏克蘭。與日本等同樣,中國進口的玉米被用於家畜飼料。出口的停滯自不必説,還將對中國的糧食生産造成影響。

   

中國遼寧省的養豬場(資料圖,Reuters)

 

      為何中國會形成這樣的農業結構呢?背後因素有很多。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的理事研究員阮蔚將中國政府2015年決定減少玉米種植列為原因之一。

 

       包括玉米在內的穀物的國際行情自2012年前後開始下跌,中國的養殖戶開始使用低廉的進口穀物。鑒於此,中國政府於2016年從根本上改變了通過高價買入國産糧食來推動增産的政策。阮蔚指出或許存在逐步增加進口這一想法。

   


    

       政策的效果首先在生産層面體現。中國的玉米産量自2000年前後幾乎持續增加,但2016年踩下急煞車。隨後,雖然反覆小幅增減,但維持基本持平的狀態。

 

       另一方面,中國和烏克蘭加強農業領域的關係,正好始於穀物國際行情開始下跌之際。對於化肥工廠建設等烏克蘭的農業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政府旗下金融機構提供資金,而烏克蘭則向中國出口玉米。

   

      就像這樣,中國在努力確保進口來源的同時,不斷推進玉米政策的調整。2021年的進口量迅速超過日本等,可以説這是減少玉米國內種植的結果。觀察進口來源地的比率,為了緩解貿易摩擦而積極進口的美國佔約7成,其餘大部分來自烏克蘭。俄烏衝突對此造成直接打擊。

   

      對於國記憶體在嚴重貧富差距的中國來説,食品價格的上漲是最密切關注的主題。如果來自烏克蘭的玉米進口減少,有可能擠壓畜産業,進而對肉類的價格造成影響。

 

      在世界的關注目光集中於烏克蘭危機的5月下旬,中國採取了新舉措。針對從巴西進口玉米所需的檢疫條件,與該國達成協定。中國商務部官網發佈的簡短公告迅速受到全球穀物貿易相關人士的關注。

   

烏克蘭基輔郊外的玉米地裏拖拉機在耕種(資料圖,KYODO)

 

      預計巴西對中國的玉米供貨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啟動,現階段似乎並未對行情造成明顯影響。但是,中國具有足以購買所需數量的充裕資金。雖然中國正探索在國內增産,但其動向有可能成為影響穀物國際行情的新因素。

   

      誰來養活中國?美國思想家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於1990年代提出這個問題。中國通過堅持白米和小麥等主食穀物的自給回答了這個問題,一直保持國內糧食供應的穩定。

    

       另一方面,以玉米為代表,被自給方針遺漏的糧食的需求擴大,給供給端帶來好處。但是,如果這個中國這樣的大國採取新行動,引發的波瀾不容忽視。這將對面臨持續動揺的國際行情和糧食危機的各國産生哪些影響?世界也有可能面對新的難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