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由矽決定,晶片力量令人恐懼

2022/11/28


       西條都夫:今年5月的美國參議院聽證會傳出了令人吃驚的證言。商務部部長吉娜·雷蒙多表示,「調查烏克蘭繳獲的俄羅斯軍隊的坦克,發現使用了從冰箱上拆下來的二手半導體」。電子技術落後的俄羅斯因西方國家的制裁而無法採購足夠的晶片,作為最後一招而使用了家電的晶片。

 

       雷蒙多並未提及半導體的種類,但大概率是功率半導體。坦克內部擁有自主發電機,但只能産生電壓劇烈波動的劣質電力,這樣將無法驅動火力控制系統。在此情況下,需要的是調節電流的功率半導體。但俄羅斯無法自主生産,似乎通過二手半導體的借用勉強驅動了坦克。

 

       説實話,功率半導體並非尖端産品,接近於普通的通用品。但是,俄羅斯連這種半導體都難以採購。這一點或是正是當初被認為將以強大火力壓倒敵人的俄羅斯陷入苦戰的主要原因。

 

       比如導彈精確制導所需的半導體,需要比功率半導體相差懸殊的高水準技術。導彈的尖端搭載「雷達尋的制導」這一從遠端也能準確掌握地面地形的探測系統、以及時時刻刻計算軌道與目標偏離的微處理器。此外,還具備操控導彈尾翼、靈活修正軌道的功能。

 

 

       防衛相關領域的資深技術人員解釋稱,「在位於導彈尖端的駕駛席的位置,類似千里眼的感測器、計算速度極快的處理器以及靈活驅動尾翼的肌肉達人(致動器)匯聚一堂,驅動導彈徑直飛向目標」。

 

      順便説一下,這些「乘客」全都由各種晶片構成,1枚導彈配備的晶片輕鬆超過1000個。晶片的性能越提高,制導的準確度也越高,對敵人的打擊能力和導彈攔截能力也隨之提升,這一點不言而喻。

 

        經濟史學家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美國塔夫茨大學)將近著《晶片大戰》(Chip War)》的最初一章定為「From Steel to Silicon(從鋼鐵到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鋼鐵的産能決定各國的戰爭執行能力,美國擊敗了日德。隨後,維持美蘇的核均衡,但自1990年海灣戰爭前後起,矽(晶片)開始打破這一均衡。

 

        即使兩個陣營擁有同等的火力,如果在令導彈擊中目標地點的制導能力上産生差距,均衡就將變為不均衡。烏克蘭的現狀彰顯出在「矽」的戰場上,美國等西方國家目前的優勢巨大這一現實。

 

        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的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的副合夥人土谷大指出,「隨著AI的發展,從戰爭機器人那樣的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LAWS)開始帶有現實意味的2016年前後起,晶片的戰略重要性提高了一檔」。

 

      從那時美國開始明顯警惕中國的技術追趕,開始採取嚴格的限制,可以稱之為「準有事模式」。尤其,今年10月美國出台的新限制不僅針對企業,還罕見地針對個人。

 


  

      美國禁止美國人參與中國尖端半導體的開發和生産。據美國媒體報道,以前在當地常駐、為中國半導體産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的在中國企業就職的美國工程師已開始紛紛回國。

 

      據克里斯·米勒介紹,半導體産業的特點是壟斷性強。比如:記憶體方面,南韓2家企業佔到世界市場的44%,基於處理器的算力37%由微細加工出色的台積電(TSMC)等台灣企業供應。

 

      對量産尖端半導體不可或缺的製造裝置市場由荷蘭ASML、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及Tokyo Electron (TEL)等日美歐五大企業主導。高端半導體的設計軟體幾乎由美國壟斷。

 

矽晶片(資料圖)

 

      也就是説,價值鏈的關鍵在於咽喉點,只要掐住了咽喉點,就可以對中國和俄羅斯進行技術封鎖。相反,如果因為地震和戰爭,台灣的尖端半導體工廠停工,沒有可以取代的工廠,全球就會陷入混亂。美國政府拿出鉅額補貼吸引台積電的尖端工廠落戶亞利桑那也是為了減輕這種地緣經濟學風險。

 

      半導體對世界秩序的形成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日本也不能放棄。比如:富士通面向超級電腦「富岳」開發的專用處理器「A64FX」兼顧了高性能和低耗電量。富岳現在在世界超級電腦中仍排在最前列,主要是因為這款處理器的出色設計理念。

 

      指揮A64FX系統開發的富士通總監草野義博説:「雖然日本的半導體走向衰落,但仍佔優勢。甚至樂觀地説可以捲土重來」。這是一場圍繞半導體的舉政府和企業之力的綜合競爭。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高級論説委員 西條都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